今年接了一个新的工作任务,与新成长起来的三级拆书沟通。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喜鹊沟通,她说她开了一家小学生的托管所,想把拆书的事情和自己的工作关联起来,但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我:“孩子与拆书帮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她:“孩子看书,我们拆书,可以用书做桥梁。”
我:“那么用拆书的方法给孩子带来学习,你的障碍是什么?”
她:“拆书的方法,7、8岁的孩子难以理解呀。如果做成拆书课,孩子们也没法按照我们的重述知识、激活经验、规划运用去做呀。”
我:“那拆书的方法中,什么是孩子们可以接受的呢?”
她:“测试题不行,反思加工不行,小组讨论不行,咦,A3促动参与中的角色扮演可以呀,我把书中的知识设计成案例,孩子们来扮演,就学到了新知。”
我们接着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了详细的方案。结束时,她问我,”你刚才的问题让我茅塞顿开,瞬间找到了思考的方向,还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你是怎么想到提这些问题的呢?”
一个好问题,当时把我问住了,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事情,在不同的书籍中翻找答案,是我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吗?是的,我套上了好问题的模板,这个模板就是一个问题提出来能让对方去思考答案,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换句话来说就是有了河床,我知道有水才能成为河,可水呢,怎么造出来。
这个问题在我心里磨了好久,一直在追问自己,究竟是什么让我提出了好问题,那最根本的核心是什么。
终于有一天,我翻到了《洞察力》一书,书中提出有三种洞察力,
找到问题自相矛盾的点,找到甲与乙之间的关联,急中生智。三个最底层的思维。
如何做到呢
1、找问题自相矛盾的点。万物都有因果,一件事情成为某人的困惑时,一定是他自己没想明白这件事,通了则不痛,而痛在于矛盾,在于无法顺畅的思维。例子。万物都有自然的逻辑规则,找到这样的规则,也就看到问题所在,或者找到了答案,前面例子中,谈到拆书现场活动方法,在拆书帮有12种,这12种有不同的运用,顺着这个逻辑,就能看到适合的法子。
2、找到甲与乙的关联。犹如喜鹊一样,拆书帮和托管班,这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中间一定能找到一个锚点,不是说通过六个人能认识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吗,这么离奇的事情都能实现,更何况我们这一点点难题。
3、急中生智。既然是要解决问题,那么就从问题的最难点开始,最困扰你的是什么,然后开始头脑风暴。
怎么培养自己呢?
如何从互相联系获得提问的关键点。
去接触更多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涉猎更多的知识,接触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的领域,来给自己灌输新鲜的想法。这样的话,让新的想法成为新的锚点,包括我们可以怎么样去做得更好。那有人说,我其实接触新信息不少,我看新闻看得很多,注意,新闻不同于作者说的新鲜的信息,那是两回事,为什么呢?你看到某个明星离婚了,你看到某个电影有什么热点要上映,你看到华为mate20剧透可能会有哪些新的技术,这些跟你没有关系。不会激活你的任何已有信息,那么就谈不上激活新的想法,那这个新的信息就不可能对你带来价值,应该去寻找那些跟你多少有关的,跟你已有的信息是有关联的信息效果会更好。
比如加入一些不同的圈子,用业余时间跟自己相关的圈子中不同的人聊天,比如乔布斯可以作为洞察力的一个代表,在他临去世之前有一个大手笔是新的皮克斯大厦。在新的皮克斯大厦里边乔布斯有一个特别坚持的设计,他的卫生间,在非常大的楼每一层楼必须分隔在两边,他希望人们为了上厕所都走出自己的工位,从而能够在大厅里边上完厕所之后,可以有时间不同部门的人能够碰到一起能够聊聊天,这是他自己的设想。他认为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不同部门的人,原来不太熟悉的人相互交流、相互聊天是非常重要的促进新想法、促进洞察力出现的机会,这跟作者的科学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另外在科学界也有这样的说法,很多重大的科学新发现都是从哪出现的呢?不是在实验室里面萌芽的,而是在咖啡间里面萌芽的,不同科系这些科学家们他们在喝咖啡的时候闲聊,突然一个新的想法出现了,其中一个科学家把它拿回去仔细去研究,然后思路就有了。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练习从关联的新信息而来的洞察出来的思想,由此而提出来的问题,就如前面的例子,我经常做工作坊,经常被人找到帮忙解决问题,所以有了一种洞察,那就是找到两件事情的关联,然后找到障碍点,一点有了这些,那么解决方法就会水到渠成。
爱因斯坦说,如果用1个小时解决一个问题,他会用55分钟来找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时什么,再用5分钟来解决问题。
A2:请在接下来的一周内,留意你的提问,关注那些你用提问方式成功解决掉的事情,记录下当时你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基于什么原因提出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