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三年前开始了自媒体运营之路,从粉丝经济的微博到助力微商的微信公众号到以一亿元补贴视频创作的今日头条,再到现在火热的短视频抖音、快手,我一直在发现风向,并站在风口。自媒体平台越来越多,新兴的要入驻,传统的要维护,所需要的人力会越来越多。人力成本与营销效果的投入产出比应该怎么平衡,自媒体运营应该在品牌营销中处于什么位置?
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把三个事情思考清楚品牌角色、矩阵角色、账号作用。
品牌角色,就是要清楚你是谁,你要做什么,粉丝关注你做什么。
作为品牌的发声口一定要言之有物,挖掘粉丝真正的诉求,切忌不要本末倒置,为了博关注跟风平台产出内容。比如手机,如果你关注手机的官方账号最想了解什么?新机发布的消息,使用的技巧?还是你们员工之间想打广告又不敢光明正大打广告的段子?再比如洗衣粉,你是想通过视频看到去渍的真实效果,还是员工在拿着洗衣粉“瞎胡闹”?清楚的知道粉丝的诉求,才能给出内容的准确方向,剩下的只是承载形式的取巧罢了。
在最早的时候,运营品牌自媒体有个误区,觉得一定要像其他大号一样,做事件,做节目,培养一个自己的网红,才会有人不断关注你。但又会陷入一系列难题,万一把这个员工培养红了离职了怎么办,要用演员的话演员不接了怎么办,那可以不露脸,不露脸的话声音又没有辨识度,所以在每年的规划中又不了了之。我不否认独立IP在账号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但排除万难来实现这个事情能获得的收获又有多少?这时就要明确品牌角色应该是什么,哪些东西应该作为支柱,而其他日常运营只能是锦上添花。
矩阵角色,品牌的各个自媒体平台形成一个矩阵,要清楚哪些平台应该作为发声口,哪些平台作为接触目标粉丝的种草平台。
每类平台都有自己的特性,比如双微,大家习惯于在微博上看新闻,在微信上看详情;比如视频,大家更希望看到实物的真实状态,视频是比文字更直接的。比如知乎、头条,大家可能希望查到牛人的分析,给自己的选择一个参考指导。而视频平台不适合发图片,因为发了也没什么人看,所以我们要尊重自媒体平台粉丝习惯做一些内容的分发,而不是发的越多越好。这个需要精细化运营后,定期观察用户的习惯,得出一定的结论。
账号作用,官方账号的作用就应该以官方姿态告知大家一些事情。官方姿态不是说要端着,而是要讲事实。自卖自夸、自说自话的事情还是少做,所以才会有外围的公关,别人说的好才是好。
我们经常会请一些KOL、媒体、用户对产品进行评测体验,好东西让大家说出来。所以自媒体平台的运营不是管理好官方账号就可以,而是挖掘平台能够产生自来水的角色,并进行运营。
这三件事搞清楚让自媒体运营在品牌营销中不至于走偏,但精细化运营还有很多学问,比如如何让运营结果看到销售成效,需要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