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全队暴走13.5km,回来冲个澡,坐在电脑前,人都有点飘。本想今天的随笔就算了,可是如果缺着一天就感觉不完美了。唉,这是不是一种病?
最近闲来就做三件事,看《天资差异》、看知乎、看豆瓣,然后主要关注MBTI,发现有大量的人用大量的文字来理解人格学中的内容。发现人们很喜欢用某些概念、理论框架、标签来认识一个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一个人看透看清楚。令人难过的是,不仅给其他人贴上各种标签后,还要强迫对方变成那种希望的样子。其实,无论何种关于人格的心理流派,都只是提供一个认识人的途径。世界上没有标准的外向型人格,就如世界上没有标准的人类基因组一样,所谓的“标准”只是一种统计学上的大概率表现而已。生活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变得美丽。外向型的人也有朝内思考的时候,当然大部分时间,他们是对外界更加的感兴趣。内向型的我也不是总把自己关在思想世界里,也没有让自己完全的与这个世界隔绝,不过我更多的喜欢用文字而非语言。据人格学分析,认为内倾人善用文字,并补充了一句——不擅长语言表达。这点好像就不太适合我。所以,人是多面的,没有人是按照类型来生长发展的。
在关于认识人的事情上,遇到很多网友和学生与我交流,以为学习心理学能够认清一个人,这就好比以为学习了医学可以让人不生病长命百岁一样。心理学只是提供一些关于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描述及规律,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但绝对没有心理X光机的作用,人心在瞬间可以反复,人心是受多因素影响的非线性变化。千年发展的数学也无法为心理变化建模。当然,可以通过各家心理流派来理解某一心理现象的呈现,理解意味着有机会和对方达成和谐而非是对抗,理解意味着有机会过上“别人好、自己也好”的双赢生活,理解意味着在差异中解放自己不至于让自我耿耿于怀的惩罚自我。
比如夫妻间,可能一方挤牙膏就喜欢从中间挤,而另一方可能就非要从尾部向前一点一点的挤牙膏,彼此都不能理解,而且还有充足的理由来维护自己的行为。其实这种现象背后就是心理结构的差异。或许随意挤牙膏的伴侣在生活中也很随意,但是却有着更加开放的收集信息的能力,或许在某些方面更加的富有创意,或许总是突然状况下能想到更好的补救措施;而挤牙膏都规规矩矩的那位,也许看起来有些严格死板,但做事情却更有效率,安排生活更有条理、在事情发生前都会想到更多的应对方案。这里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性格不同罢了。
比如家长与子女间,可能有的父母特别严厉,非常较真儿,总是在孩子面前拉不下面子,有时候错了也要硬撑着。如果子女懂得心理规律,就知道这背后是家长对自己身份角色的认定,也是父母从小受到原生家庭教育形成的心理特征,既然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要学会与父母这样的心理特征进行匹配。当能够意识到父母的问题后,作为子女也就有了更深的自我反省能力,知道了父母哪些方面是优秀的是可以传承的,父母哪些方面是欠妥当的自己要努力克服防止受到侵染的。
对待他人的态度,外在努力做到理解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内在努力坚持原则,不做超出自己底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