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正式结束,大多数公司已经复工。
每逢节后上班,许多人又患上了“不想上班的综合症”。
焦虑到整夜失眠,烦躁到坐立不安,分分钟都想辞职离开…
但一想到房贷车贷,日常开销,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逼自己按时到岗。
在成人世界里,工作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特别是在短暂的放松之后,我真的不想开始工作。
一些媒体进行了一项调查:“你为什么不想去上班?”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人际关系、严重的内卷和巨大的压力已经成为主要原因。 一些网民甚至叹了口气:“我梦想摆脱那些困难的客户和同事。”无论工作有多累,睡觉,休息两天,但一旦与人纠缠,那种心累,但真的很难消除。
换句话说,只要不再累,工作就不可怕。
我同意马东在《十三邀请》中的观点。他说:“工作场所最宝贵的品质是‘事先’。”摆脱无意义的关系内耗,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是农民工的明智选择。
节后最好的开工模式:只做事,少管人。
01让人累,从不工作
但是工作中的人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江湖。
工作场所也不例外。
很多时候,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比工作本身更累。
我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感觉:
不怕熬夜做计划,怕客户刁难;
不用担心偶尔出错,就担心老板找茬;
不在乎多加班,怕和同事闹矛盾。
为了被接受,我们小心翼翼地维持着,甚至不惜取悦;
为了避免暗算,我们小心翼翼地旋转着,一分一秒都不放松。
最后,心思全花在人身上,事情却没做多少。
而且我们自己也在筋疲力尽,越来越害怕上班。
顾问胡慎之曾谈过一段非常不愉快的经历。
当他第一次进入工作场所时,他的父母一再告诉他:“工作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做好同事关系。”他记得这句话。他一进入工作岗位,就忙着给人们倒茶和水。他跑腿做家务,根本不在乎做自己的工作。
下班后,还自掏腰包请同事吃饭,去领导家当免费劳动力,也没有时间培养自己。
他以为领导和同事会喜欢他,但结果他是实习评论中最差的。
有人说他懒惰耍滑,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有人说他表现不佳,还有人说他心术不正。
他受到了极大的委屈,鼓起勇气去寻找同事的理论,但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争吵和纠纷。
然后,他被集体孤立,经常被领导压制,整个人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后来,他真的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在崩溃之前灰溜溜地辞职了。
许多年后,他仍然很难放手,经常后悔说:“最不应该的事情就是把人看得太重。”在工作中疯狂的人往往不是什么,而是一些你无法应付的人。
猜测别人的想法,关心别人的评价,强融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强迫自己和每个人做朋友。
任何人都可以陷入人际关系的怪圈,浪费本应用于工作的精力。
曾经,我们认为工作的困难在于我们成长缓慢,做不好事。
经过一番经历,我意识到职场上最累的就是和人打交道。
02上班的最佳模式只是心里的事,没有人
当董宇辉访问央视《青春大课》时,他曾经哽咽过自己的过去经历。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那不起眼的外表,蹩脚的发音,常常让他成为同事们开玩笑的对象。
而且自尊心极重的他,只能把火闷在心里,被坏情绪反复内耗。
他越来越不合群,经常把自己锁在家里看书、备课、练口语、优化教案。
他背诵了过去10年的高考题,反复阅读名字,提高思维能力,听广播,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普通话。
谁曾想到,正是这件小事,像救命稻草一样,把他拉出了关系内耗的泥潭。
没有别人的干扰,他可以专心教学,超额完成指标,得到学生的认可,让领导另眼相看。
仅仅一年后,董宇辉就被提拔为教研主管,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中层。
几年后,当他转行做带货主播时,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
他在镜头前侃侃而谈,导演说他的解说没有重点,网友说他太丑太丑。
在过去,董宇辉肯定受不了,但现在,他已经看透了工作中的真相: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首先专注于工作。
在销售商品时,他坚持做自己,穿插着对莎士比亚、柏拉图、苏格拉底的解读…
他幽默风趣,金句频出,渐渐有了自己的观众,也一步步开启了事业局面。
董宇辉说:“做事要有决心,心无旁骛,万事可破。”而且要做到心无旁骛,就必须戒掉自己的情绪,排除别人的干扰。
职场经理胡刚老师曾经说过:“突破职场困境的关键是人事分离。”只要把人和事分开,工作就容易多了,上班也不再是头疼。
作家阿兰·德波顿问职场人一个问题:“工作的价值是什么?”每个人的结论无非是:一是要有经济报酬,二是要有成长价值。
归根结底,这两点与他人关系不大。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创造价值并继续成长。
而且价值和增长,只能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呈现。
真正的专家学会了人事分离
在五维学习能力中,有一种观点:
聪明人,能把“我”和“我的行为”分开。
简单来说,强者心里全是东西,弱者心里全是我。
职场专家每天都在思考解决问题。
只有纠缠在人身上的人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事实上,人事分离并不难,你只需要做以下三点:
1. 做事在前,情绪在后。
商务教练陈欣,刚下海的时候,经常吃闭门羹,被顾客鄙视。
但他从不沉迷于失落的情绪,而是主动做事。
上网课,跑客户,做市场调研,参加社区活动,不要给自己留一分钟胡思乱想。
他在工作中成长迅速,不到五年就把自己变成了商圈里的“超级个体”。
在作品《单干》中,陈欣给年轻人一些建议:不管受了多大的委屈,先把事情做好。
以情绪为导向,小麻烦变大麻烦;
以目标为导向,改变自然屏障的通道。
做事在前,情绪置后,才是职场上最好的处理方式。
2. 有效沟通,拒绝内耗。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公交实验”。
如果生活是公交车,你是司机,当一些诅咒你的乘客时,你会怎么做?
吵架后离开,耽误行程;
忍气吞声,又太懦弱。
最好的办法是冷静下来,有效地沟通。如果你不投机,你就不会忽视它。
这也适用于工作。
与人摩擦,只是生闷气,胡想乱猜,一点用都没有。
最好按照解决问题的原则,把事实讲道理,努力开始合作。
很多时候,积极有效的沟通是破解职场内耗的秘诀。
3. 少关注别人,多关注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家,有一个叫做主题分离的理论。
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区分自己的话题。
比如别人怎么评价你,就是他的话题,怎么做好事,就是你的话题。
比如别人的表现和你无关,如何提升自己才是你要考虑的。
另一个例子,别人刁难你,孤立你,那是他的性格有失,而你如何突出重围,是你的本事。
事实上,主题分离的初衷是少关注别人,多关注自己。
在工作中,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比每天盯着别人的行为要有用得多。
▽在工作场所,有一个卡瑞尔公式被大家视为宝典:“预测最糟糕的情况——调整心态,接受现状——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我们是否发现,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在每个环节做具体的事情。
我知道职场上从来不缺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很难不被他们干扰,也不因为他们的焦虑。
但越是这样,越要提醒自己,烦恼多来自无用的关系,而不是事情本身。
假期结束了,让我们收拾心情,建设自己。
当你学会把力量花在事情上时,你最终会发现你的工作也有自己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