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周末的下午,朋友S约我一起喝茶聊天,因许久未见,我们彼此寒暄,聊着一些不咸不淡的生活琐事。
我和S是大学死党,毕业后又同在一个城市工作,所以,闲暇时,总会约出来,清理一下彼此生活空间里的垃圾。
我性子比较急,诉说着老公和孩子惹我生气的种种事迹,有种义愤填膺的感觉,惹得旁人侧目。S会在旁边小声的提醒我:不要激动,小点声。
S说:“你的那些个事,来来回回说了八百遍了,看来婚姻真是将你一个元气满满的少女,生生蹉跎成了一个悲悲切切的怨妇,生活何其悲凉啊!”说这些话的时候,S不忘摇头叹息着。
S生怕我再拿生活的琐碎事来烦扰她,就拿出了看家本领来争夺话语权。她是最懂我的人,她知道我喜欢听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所以,她便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她说,前不久她回了一趟老家,参加了曾祖母的葬礼。
S的曾祖母是一位小脚女人,名唤:寧儿,出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一位普通家庭里。因那个年代物资贫乏,寧儿早早的就被嫁入到了一家在当时当地还算殷实的家庭,也就是我们祖上的家。
因为寧儿年长曾祖父七岁,称之为童养媳也不为过。自嫁进家门,便唤曾祖父的小名:浩初,取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中:“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有“太初”之意。此名也让我暗暗佩服S的太祖爷爷学识渊博、学富五车,并打趣S乃是名门之后。寧儿这一唤就是一辈子,再也没有改口过。
那个年代的爱情,从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这样生生将两个从未相识的人连在了一起。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寧儿没有上过一天学,大字不是一个,但因常年伴在浩初身侧,听惯了四书五经,耳濡目染的也涨了些知识。
虽然,浩初当时年纪小,但是,他知道寧儿对他好,于是也百般的对她好。他会偷偷教寧儿写字,会将母亲给的好东西偷偷留给寧儿吃。
为什么是偷偷呢?因为母亲曾发现过浩初的这些举动,明令禁止并对寧儿大加呵斥,以为这都是寧儿唆使的。
看到夫妻如此恩爱不好吗?浩初的母亲是传统的顽固思想,只想着如何疼爱儿子,完全不把儿媳当自家人,典型的“恶婆婆”。我不禁打趣道:S小姐,怪不得你这么爱看宫斗剧呢。
随着历史的更迭,浩初原本殷实的家底,也被这个时代蚕食殆尽。浩初说,年迈的父母相继离去,这对寧儿来说,也算是一种解脱。
因父母常年卧病,寧儿就担起了家里的重担,不辞辛劳,侍奉公婆。即使婆婆从未给过她好脸色看,但心地善良如她,仍把家人放在第一位。
家道虽已中落,但好在浩初饱读诗书,就在镇子上做起了教书先生,这一教,就是一辈子。
寧儿主内,浩初主外,日子虽过得清贫了些,但也算安稳。能在这乱世中,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屋可住,有人可爱,已是上天赐予他们的莫大恩赐。我羡慕的对S说:原来你是富四代呀,真好,这顿下午茶你请了!
S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白眼后,继续讲述着故事。
寧儿和浩初共育有三子一女,儿子可爱,女儿乖巧,一家六口,其乐融融。但是家里的担子越来越重了,等孩子们长大些的时候,寧儿会接一些缝补的活计来补贴家用。
因为常年的操劳,寧儿的身体变得很虚弱,也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很容易感染风寒,使得消瘦的身体更加弱不禁风。
但是,真正给这个家庭沉重一击的是小儿子的失足落水。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但是当厄运突然来敲门,不知你是勇敢面对还是怯懦的逃避?
就这么猝不及防的,小儿子在几个时辰前,还是活蹦乱跳的,而转眼间就已湿漉漉的躺在草席上,像熟睡一般,任凭寧儿怎样撕心裂肺的呼唤,都换不回一丁点儿的回应。
小儿子的离世,让寧儿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她埋怨自己,怪自己没有看好孩子,这是埋在她心底深处一辈子的痛,痛彻心扉,悔之无及。
其实,整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埋怨过是寧儿,因为这并不是她的过错,这样的意外是谁都无法预测的。而小儿子当时已是六岁有余,作为一个母亲,也不可能时时将儿子拴在身边。
这些,我们旁人都懂,但是,唯有寧儿自己看不开,也许她只有把所有责任都揽下来,心里才会好过些。
身体的虚弱远不及心中的悲痛来得强烈,但是日子还是要继续,因为浩初和三个孩子还需要她,她必须活着,像个战士一样坚强的活着。
日子好像又回到了从前,宁静安定,谁都不再提起那些伤心的往事。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种平静就好像是打破的镜子重新拼凑起来,裂痕仍在;又如湖面被投入一颗石子,击起圈圈波纹,越来越淡,直至平静,却又不复往昔,因为那湖底自此多了一枚石子。
值得高兴的是,寧儿的三个孩子都还算有出息,有了各自的家庭和事业,从此,她和浩初又过上了两个人的生活。只是,寧儿前些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老年痴呆”。
寧儿的记忆力慢慢减退着,浩初一直都陪着她,给她讲从前的故事,一遍遍的重复着。其实,浩初讲给寧儿听的同时,更是在讲给自己听,他怕自己也会遗忘掉那些酸甜苦辣的故事。
其实,寧儿忘记了从前的事情,对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在她忘记快乐的同时,也忘记了心底失去儿子的痛楚,像孩童一般生活着,被人呵护着。我们不能说哪个更好,只能接受命运给寧儿的安排。
两位年迈的老人,经常在夕阳下并肩而行,余晖的光,使他们的白发更亮了几分,透着历史年代的足迹,照耀古今。如果你恰巧也住在附近,那么你会看到历经风霜的他们依然相互搀扶、恩爱如初。
寧儿与浩初生活的年代,我也生活过并且依然还在生活,而他们前半生的年代,是我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是在老人口中听说过的,也是在电视剧中演绎的。
他们在残酷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年代中生活过,也曾亲眼见证过新中国的成立和崛起,同时也领略过在互联网冲击下,日新月异的生活。我不能说羡慕他们的经历,我只能说,我尊重他们的经历,像尊重他们的人一样尊重。
S说,寧儿走的那天,儿孙都在身边,她却异常的清醒,就像从未得过病一样。浩初握着她的手,用苍老喑哑的声音说:“你先走,没有我的搀扶,你要走慢些,下辈子我们还要一起过。”
寧儿好像听懂了一样,用留恋又平静的眼睛看了我们所有人,之后,用微弱的声音说了声:“终于可以去见三了!”
S说,她当时离得远,没有听到曾祖母最后的话,但是她知道,曾祖母的心里一直住着那个早已去世多年的小儿子。我们更愿意相信,她是去了天堂,和小儿子相遇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觉得离开,也不是最坏的结局。
这个故事,S说了很久很久,以至于茶水都已喝干,我们都没有发觉。S平复了一下心情,故作轻松的说了一声:“故事讲完了。”
虽然故事已经到了结尾,但是听故事的我还沉浸其中,看着窗外车水马龙、华灯初上,我好像看到了一位优雅的女子正从历史里款款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