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成语:“火中取栗”。说的是有一只猴子与一只花猫,悄悄看着自个儿主人在自家院子里炒栗子。馋猴子口水直流,就问花猫“你想不想吃炒栗子?”猫说“当然啦!”馋猴子不但馋、还贼呼,如此这般一二三地出招。教唆花猫趁主人不在场,去锅里拿栗子。
即便烫忙了爪,花猫就知道忍着,把一个个栗子全够出了锅。猴子得意洋洋,在一旁吃得不亦乐乎。您说,是不是花猫傻得不是一星半点?后人拿“火中取栗”说事儿:三思而后行呗!也不想想,从火中取栗子多遭罪。
“棘棘山,棘棘垛,里头住着黑婆婆”。早先,老人哄孙子睡觉,常哼这曲调。说得是树上结的一个个碧绿带刺的还未成熟的“栗子果”。
小时候记得房后演一部电影。有一镜头:富老财的坏小子把穷人家的小姑娘眼睛搞瞎了。使什么弄得?树上坏小子向树下的小姑娘投掷生栗子,生生地把姑娘眼睛扎瞎。我自打那起,在郊外玩得再疯,却避讳爬栗树犯淘。
生栗子掺呼婚事,古来有之。与大枣、花生、鸡蛋,藏掖于婚床红被之下。闹洞房,架不住一帮人稀奇古怪地闹哄哄。“生不生”?“早不早”?“立不立”?都与这些食品沾边儿。
栗子=立子。理想很灿烂、现实很骨感。一个隐喻,承载了一片亲人与朋友的希冀。往后一想:什么必须生小子的?“小棉袄”心疼人儿,比什么都暖和。
回到家乡,老人现炒的栗子不知怎那么香。
为啥衍生的故事多?还不是因中华大地是栗子的故乡。
著名的《吕氏春秋》载有“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冀山,泛指现环京北燕山之脉。正宗的燕山板栗,正是出产于此。宽城等地的广袤山林间、深浅沟壑内、山坡溪水旁,板栗与山里红、黄柿子、山桃山杏等,遥相呼应。
习惯叫法很难改。谁都叫宽城板栗,就好像除了宽城的地界,哪儿都没栗子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