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能不合时宜地在热点过后再出现。
这一次,也不例外。
黄磊版的《深夜食堂》,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
先看一组数据。
2009年日版第一季豆瓣评分9.2,2011年第二季9.1,2014第三季8.9
2015年韩版豆瓣评分6.8
2017年中文版评分2.3,最低跌至2.0,创豆瓣历史最低评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豆瓣上4万多的评论,句句炮轰中文版的糟点,综合下网友们的吐槽:
广告植入过多且生硬。播出几集,多达19个品牌广告植入,且口播广告较多;
台词、演技浮夸。吴昕扮演的角色,斗鸡眼式演技,台词却是“波西米亚的公主”(导演,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
剧情不接地气。国人的深夜食堂,绝逼不是老坛酸菜面、章鱼状红肠、肉松饭、蔬菜汉堡等,而是在夜市、大排档、路边摊,喝啤酒、撸串、小龙虾,涮麻辣烫,吃火锅。
我是《深夜食堂》的拥磊者,看完日版看韩版,从未有“何时中国会翻拍”的念头。好的剧,只该存活在它应有的文化土壤里,尤其是以食物为载体的剧,换了地,味道就弱了,变了。
更早前,看过台湾版的《孤独的美食家》,赵文瑄主演。虽说台湾文化深受日本文化影响,但翻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最大的直观感受,是日版的集中点在于人物的所有情绪沉浸在食物内,不言一语。而台湾版,是以人物、故事为主角,食物作为衬托去推进剧情的发展,有说不完的亲情、友情、爱情,累赘之极。
引用知乎网友杨大宝对《深夜食堂》的一段描述:
日本版本的那种淡然的温情,欲说还休的克制,是建立在整个日本社会文化之上的,如果你曾经也被独自穿过东京的人潮汹涌后的孤寂击中过,你一定会懂。
而在中国的社会,是没有这种渗透到每个人骨子里的克制的。我们喜欢人间烟火,喜欢热闹团圆,吃饭这个事情在我们的文化里,是带着直爽的温暖的呀,中国版本的《深夜食堂》是注定拍不出日本版本的气质的。
其失败,不仅是在上面提到的3点,更多的是,食堂老板的人设沦陷,既要做扫地僧,一身功力,大隐隐于世,又要做知心大叔,站在一个道德高位,强行插足他人的情感世界。
日本是一个疏离感很强的国家。韩国漫画家李元馥《漫画韩国》里针对这一现象,对韩日文化有着精彩的对比。韩国人喜欢聚会喝酒谈感情,见面握手拥抱是常事,而在日本则是远远地点头鞠躬。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他们表示出敬意的最佳方式。过于亲近的接触,被视为越界,更不会介入对方的私密生活,远观即可。
反观中国式情感的输出,则是通过口头表达来呈现的,特别钟情于咆哮式表达。
根据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翻拍的电影,日韩中都已上映,豆瓣评分分别是8.3、7.4、6.5。看中文版,6.5分中,王凯的迷妹们应该贡献不少。整场看下来,张鲁一的表现可以算是最大亮点,王凯扮演的刑警学院任职的天才物理学家唐川则是迷之尴尬,水土不服,不断耍帅,一板一眼,正经过头,尤其是在唐川得知石泓不是真凶,意图劝他说出真相无效后,他大喊了一句作为自己无能为力的情感发泄,但这种咆哮式的表达在基于原著小说中人设上,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人设崩塌。
日版在情感上的处理,就很温润无声,不是通过话语去呈现,而是借助人表情、造型、情景氛围去推进剧情。
推之到《深夜食堂》,其本身就是一个寂寞的电视剧,用食物串联起来的,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的悲欢与孤寂,又带着不动声色的温情。这种温情是克制的,会让你笑中带泪,却流不出泪来。温暖,治愈,暖人醉。因此在日版中,由小林薰饰演的老板几乎是无言的状态,只是零星的“欢迎光临”“慢走”“稍等”之类招呼语,到第三季,招呼语几乎都不再出现,来来往往的人和故事,都在这个食堂里呈现和诉说,他只是一个旁观者,不言不语,他对食客所有感情都倾注在那一道道食物里。
韩版,更是寡言少语,凝神、微笑示意,就是全部的情感表达。
反观中文版,东施效颦。当2.3已经拯救不了《深夜食堂》时,直到赵又廷扮丑式颠覆性演技让整部剧有了转机,可在我看来,黄磊的出现又让它一败涂地。
他光脚踩着木屐奔走在医院询问乐乐的病情;带着乐乐喜欢吃的蔬菜汉堡出现乐乐妈妈面前,去感化去说服,仿佛就在说:我是有条疤的男人,我经历的太多,听我的吧。抢占道德高位,以说教者的姿态介入马克的夺女风波中。此时,我内心是崩溃的。
不是说只有日本的温暖治愈系好,中国路边摊撸串喝酒接地气不好。两者都好,就看如何嫁接。
2015年,有一部网络剧《午夜计程车》,中国携手日本《深夜食堂》原班主创共同打造,讲述一名只在午夜出车的专车司机所遭遇的十则都市人的心灵故事,从亲情、爱情、友情的不同角度切入生活,通过司机李南来感受城市里每天都在发生,但总会被快速生活忽略的细小情感。用故事来温暖一座城市,温暖城市里平淡而忙碌的人们。
《午夜计程车》很中国,很温暖,很治愈。中国版《深夜食堂》第二季(如果有的话),期待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