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男生在卫生间,把一个正在如厕的同学,推到了便池里。
老师了解了很多目击的同学,询问了当事人。确认事实之后,老师打电话告知家长。家长先表示孩子做得不对,挂断电话以后,不知做了何种考虑,又发信息说,要立刻到学校了解情况。
家长见到了孩子,孩子承认他推了别人。家长一个劲儿问:你为什么这么做?然而,孩子一直沉默不语。
老师说,没有理由,就是单纯玩,推了一把,并没有思考什么。
家长表示,这一个星期,他写作业,读书,各方面都比以前好很多。我真想不到,他今天会这样做。转头就问,你为什么?
其实,没有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说出为什么吗?他说不出。
回到家长表示的“想不到”。
为什么家长会想不到?
不想承认教育失败,或者不希望孩子行为不当丢面子,又或者希望孩子是优秀的……总之,不好是不被接受的。而且,之前不好,会因为偶尔变好而立刻被理想化。
被理想化的孩子,要么一直装下去,装到无法再继续,要么两面派,看得见的地方表现好,看不见的地方,恶作剧等。
被理想化的不止孩子,还有伴侣,也有自己。
今天,孩子这么认真读书,明天应该也这样。
今天,伴侣烧饭拖地笑脸相迎,明天应该也这样。
今天,我们自己心情舒畅,效率很高,明天应该也这样。
到了明天,你怎么这么不认真?
到了明天,你怎么什么都不干?
到了明天,我怎么啥都提不起劲?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看到改变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曲折蜿蜒的过程。一蹴而就本就是个神话。
能够将理想化变为现实,就是树立理想,脚踏实地。理想是要有的,未来一定比此时此刻好。
孩子会优秀,伴侣会贴心,自己会提升。
脚踏实地,就是要清楚距离理想有相当的距离,也有相当的难度,但同时也得有相当的能力,勇气,决心。能做,敢做,一定做。
人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否则很快就会化为泡影,四散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