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创造
作者:【美】凯文·阿什顿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4947
购书链接:国内暂时售罄
作者简介: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是麻省理工大学的执行理事与巡查工程师。他在那里负责领导下一代计算机领域的创始工作,并用一个当今使用十分广泛的词语将其命名,“物联网”。他已在美国、南美、亚洲、欧洲四个地区向观众们阐述创新与科技的意义,并在《独立报》(The Independent)、Quartz、Medium上刊登文章,在包括《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时代周刊》(Time)、《福布斯》(Forbes)、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与英国广播公司上参与访谈,担当评论人物。他在三家成功的科技新兴公司担任领导人,其中创立时间最短的,是他与人联合创办,并任职首席执行官的Zensi 公司。二〇一〇年,该公司被Belkin 国际收购合并。现在,他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推荐语:
这是一本在“罗辑思维”上独家发售的新书,罗振宇老师本人也在连续三期的视频节目里深谈“创新”与“创造”话题。创新和创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如今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显得很“丰富”的时代,创新力、创造力更是个人和组织生产价值、保持领先的必备素养,这是我选择精读此书的原因。
我把这本书定位为关于创新和创造的学术范和哲学式著作,作者是当今“物联网之父”凯文·阿仕顿,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创造实践和非常深入的观察研究,可谓在这个主题上是行家里手。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在大量真实案例基础上探究、推倒出结论,那么在这里我将略去案例,提炼观点。
1、创造本身也是工作
作者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带有奇幻色彩的作曲家故事开头,然后冷不丁地,剖析了这背后不为人知的“错误假设”和“有意识选择”。他是为了告诉我们,即便像纯粹的艺术创作这样的事情,它的来源也是日积月累的、大量枯燥的重复性工作。由此开篇,强势立论:创造和创新不是魔法,它本身就只是一项“工作”。
2、每个人都可以是创造者
既然是一项工作,它就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利”,创造力是每个人本身就具备的,不分男女、老少、阶层。作者以一个黑人奴隶破解困扰欧洲几个世纪的“香草授粉技术”为例详解了普通人的创造过程,也通过主人公的一生遭遇指出,在过去的历史上,因为制度的不文明,人们只是主观上不承认普通人的巨大创造力,习惯将创造归功于一些处于社会有利地位的人。
与此同时,历史上很多创造发明是没有记录也无法记录的,现在因为专利法的存在,很多创造创新才有备案。但也存在问题,一是专利的标准并非完全与真正的创新吻合;二是专利申请的动机有太多商业上的利益考量;三是专利界定评估本身也受着界定机构和个人知识上的局限;四是很多细节性创新没有申请专利但却对某一领域甚至整个文明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创造从人类诞生一开始就一直存在,一直在发生。动物世界里也有一些创造,只是层级很低而且没有累积发展。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讲解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的创造史。
3、“天才”与“创造”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过去有很多人和很多书认为只有天才才可以创造,这很多时候其实是主观划定一个狭义“范围”加上事后追认。首先,很多“天才”本身就是很难被提前发现的,20几岁之前的爱因斯坦几乎没有被人看好,甚至差点被老师界定为“蠢材”。其次,天才很难定义,因为天才本身就意味着跟大多数人不同,具备一些不知道有用没用的特殊技能,实在太背离主流社会价值的甚至可以被认为是“精神病”了。
美国曾经流行用智商测定人的天分高低,最著名的特曼实验和他的智商系统。但长达五十年的跟踪结果显示,智商高不意味着创造力强大,取得的社会成就就高,相反那些被认定智商低劣的人反而有很多惊人创造。由此,并不存在可以测量的特定人群就天生比别人有更高创造力。创造就是一个集中注意力、时间、精力、资源,持续积累直到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或者技术的过程,但却依然有可能一无所获!
4、思考也是可以视觉化和流程化的
思考也是一个可以被观察并被描述的过程,而且大部分人的思考过程遵循着相同的原理。差别只在于步骤、速度和经验,所以勤奋的思考和频繁尝试容易比别人多走几步、挖到宝藏。通过对专家级和业余象棋选手的对比研究中,发现专家与业余的思考过程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只是专家的思考更有经验,更有效率,很快排除了错误答案。所以,在知道如何创新之前,人们更应该知道如何思考。
如果一个情境被引入特定的感知结构,那么思考只有突破原有感知结构的框架,才能进入新的感知结构,加大创新的可能。一个人的观念就是思考的框架,人们的旧观念会自动“保护自己”,并阻碍新观念的产生。
作者借用福尔摩斯的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并引导创新的是观察、评价和重复,不存在感知上的突然变化。同时,有想法也不等于创新和创造,它们必须要付诸行动并以成果的东西展示出来。甚至,有时不得不用更精确的实践,来怀疑并检验已经存在的权威知识,比如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双球实验打了亚里士多德的脸。
5、创造是千锤百炼之后的灼灼锋芒
创造和创新都是在开拓新领域、新路径,面对的是一片漆黑和荆棘丛生。所以这个过程,必然会遭遇大量的“错误”、“失败”甚至“重新来过”。但它们都是必经的步骤,而且这些也都是有价值的——因为至少证明了什么不可行。对于创造者而言,真正的失败是停止尝试、改进和前进。
也因此,在整个创造和创新过程当中,对每一个希望有所成就者最为重要的是心理素养:信心,耐力,专注,抗挫折能力,缺一不可。创造者必须克服自己每一次遭受挫折和别人的拒绝带来的心理抗拒,对于很多创新和创造来说,一开始不被接受和认识甚至是必然,尤其是一些超越性的创新。
6、绝大多数的人和组织对创新其实是“叶公好龙”
我们通常犯的错误是,我们都想要创造,但我们并不一定会马上认识它、接受它、鼓励它、支持它。首先,创造发明者有时候因为自己身份、地位并不明显,容易遭到忽视;看到“创造”的人因为不认识,以及因为“创造”一开始比较丑和弱,大部分人更倾向于拒绝、否定;某些“创造”危及部分人和团体的利益,甚至对于整个社会也会因为看不到长期好处,容易遭到打压和攻击。
对于一个大型公司组织而言,因为首要目标是稳定、增长,以及由于既有优势和内外惯性,创新更难。有的时候是对于外部一开始不起眼的创新视而不见,有的时候甚至是自己内部酝酿出的的小创新,因为资源配置上的不予扶持,自己给扼杀掉了,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诺基亚。
7、创造者需要突破牢笼
人们的感知系统和大脑是非常复杂的,受太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很多盲点,创造者需要无比细致、审慎,始终怀着初学者心态,以及敢于对抗权威。
大多数创造者也会有意无意维护自己的创造物,自己也成为了创造物继续发展的阻力。其实,创造者创造出来的东西不等于他们本人,但创造者们很容易将对自身的信任无限扩展到对自己所创造的事物上。被创造的事物是可以持续被改造的,是处在一个从对策到问题再到对策的无限循环中。创新者在面对证据的时候要敢于怀疑自己的认定,时常更新自己。
创造者需要信心,但不能有太多虚假的确定感。确定感还会自我加强,哪怕有证据表明错误,确定感过强的人也会找出很荒唐的理由让之前所认定的成立。书中举了一位“固执”的创造者在埃菲尔铁塔亲身验证滑翔伞的例子,明明有人拿着数据铁证证明他的东西不可行,但他却我行我素,结果是悲惨地摔死在塔底,令人扼腕。
8、一项创造活动的影响通常无法预见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重大技术的革新会带来整个社会面貌甚至文明进程的加速。而每个无论大小的技术都是创造链条中的一个结果,同时又是新的链接点,所以创造是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重大因素。任何一个创造行动都不能被轻视,因为它所带来的影响通常都不是当下可以预见的。因为当一个创新与其它创新混搭之后,或者在将来遇到某一种创造或者需求的时候,往往可以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9、奖赏未必一定促进创新和创造
作者对奖赏与创造以及创造者之间的关系也做了质疑和深刻分析。首先,像诺奖、奥斯卡这些重大奖项的评断标准并不完全客观,而且经常惹起争议;其次,很多创造活动参与者众多,谁该被奖赏、如何平衡不容易做到;甚至,比如有的时候即便获奖的创造却不是创造者本人最看重的方面。
奖赏对于创造活动有一定激励作用,但对于真正革命性的、源发性的创造行为未必完全有利,反而经常因为利益左右发挥不出创造者最大的水平。选择性、自由度也左右着创造性的发挥,在同等条件下,自由度越大越容易有创造性行动。创造需要全身心灵魂状态的投入,必然会付出其它方面“不自由”的巨大代价。
高效的创造性组织和团队,他们通常是小型的、积极性高的、快速反馈循环的,团队中可以排除权威和自我,时刻讲真话、容忍真话。他们通常难以管理甚至很古怪,所以对组织的宽容度和自由度要求很高。亲密优质的创造伙伴会互相帮助并激发思考,极大促进创造工作。
10、创造者的普遍素养
关于创造的两项必备要素:知识与激情。激情是天生的,寓居在灵魂里;知识是后天灌输的,存在于头脑里,相互结合产生创造。如果只有知识,丧失激情,就会被禁锢;如果只有激情,没有知识,就可能产生巨大危害。
人类对新事物的需要其实一个刚需,人们通过不断创造来延伸自己、发展自己。创造或许会带来一些不好的效果,但也可以通过进一步创造来解决,也就是用“变化击败变化”。
附:其它网友整理的《创造》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以下28个格言:
1.创造是一项全民活动,成千上万的人作出过贡献。
2.创造力是人类天生就有的能力。
3.创造力并不罕见,它分布在所有人身上。
4.人不是要从事创造,人本身就是创造。
5.不断改良的强烈欲望使人类大大优于其他物种。
6.工作是创新的灵魂。
7.唯一不好的草案是不去开始写草案。
8.“如何去做”和“做什么”紧密相连,一个会推导出另一个。
9.旧观念会阻碍新的观念。
10.发现问题,解决它,然后重复,步骤最多的人胜出。
11.决定创新是否成功的不是步伐大小,而是你迈出了多少步。创新要采取步骤,而不是飞跃。
12.创新的最佳方法是独自工作,并且在想出对策的时候立刻评估。
13.创意源于有意识的思考。
14.创造是执行,而不是灵感。
15.创新失败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做有用的积累。
16.创造真正的秘诀是要永远当一个初学者,有能力看到意料之外的事情。
17.创造的自信是一块必须每天强化的肌肉,依靠循环达到提升。
18.人类看得更远不是因为巨人,而是世世代代人的工作。
19.一个通过创造才存活下来的物种,绝不可能限制有创造力的人。
20.创造过程中的挫败感,多半源于担心别人会怎么想。
21.激情比奖励更能推动创造。
22.第一次创造出来的东西几乎没有多少是好的,但第一张草图的价值是它打破了空白页。
23.“新”就是“不同”,所以“不同”能够成为“新”。
24.创造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
25.成人在行动之前思考,孩子们靠行动来思考。
26.最有创意的组织优先考虑行动的仪式,最缺创造的组织优先考虑说话的仪式。
27.我们用变化击败变化。
28.再见了,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