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汪国真曾说:"表面上并不般配的爱情,往往和谐,因为产生这样的爱情,往往有比较深刻的内在原因;而表面上般配的爱情,往往并不和谐,因为产生这样的爱情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般配。"
这段话说的既明白又实在,就像民间有像情深似海、海枯石烂、天长地久这样形容婚姻的成语。也有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这样形容婚姻的成语。可见古往今来婚姻的幸福长久靠的都是内心的契合,而不是表面的般配。只是人啦,既想要契合的灵魂,又想要好看的皮囊,太贪了些。
在我的印象中就有一对外人看来非常不般配,但生活的非常幸福的一对夫妻,是我大学团支部书记周老师和她的爱人“蔡阿姨”。说他们不般配,那是学校当时所有人的第一印象,特别是我们大学的女生。
印象中周老师,一米八的个子,小麦肤色,身材提拨,是学校教师篮球队的主力,关键是歌唱得好,舞也跳的好。大家随时见到他,都是满脸笑容。可以说团支部周老师,就是我们绝大多数女生梦中情人的样子,不但长高大帅气,有能力,脾气还好。而我们的“蔡阿姨”一米五五左右的个子,小的卷卷头发,据说也是三十多一点,虽然皮肤还算白皙,也常带笑脸,但我们大学的女生就是不买账,因为她眼角些许的鱼尾纹,私底下我都叫她“蔡阿姨”,当面叫师母。师母在学校后勤的食堂上班。
记得刚刚上大一那会儿,都不知道团支部书记周老师已经结婚了。大一的女生,来自天南地北,刚刚凑在一起,既新鲜又好玩。据说寝室里面有个在舞蹈队的同学,来了没有多久暗恋上了我们的团支部周老师,我们这位同学长的也是大眼肤白的美人胚子。当时的我们经常拿她开玩笑说,如果成了的话真正的是郎才女貌,让她要给我们多透露一些内部消息。
结果是,我们的美女同学还没有来得及表白,第一次爱情就夭折了。据说是她在一次国庆节舞蹈排练中听高年级的学姐说的,周老师已经结婚了,老婆也在我们学校,就是学校食堂的“蔡阿姨”。她当时听到这个消息都傻了,晚上哭的稀里哗啦的。其实不是她傻了,我们新进学校的女生都傻了。不明白年轻帅气有才的周老师怎么可能会和食堂的老阿姨结婚呢。无论长相,身份还是其他,我们觉得都不匹配。说实在的,那段时间,空闲聊天几乎所有都是关于周老师和“蔡阿姨”。女同学一边表示不理解,一边觉得周老师太不值得了。其实20几年前的我也不明白。
直到前年,我们大学同学20周年回学校聚会,我们也邀请了当时的团支部周老师和“蔡阿姨”。20年的光影流转,周老师虽然还是那样高大、但清瘦了很多、头发也有些花白、满脸仍带微笑,年轻时的风采还留下了一些,但也去了大半,毕竟快60岁的人了。 令我们感觉惊讶的却是“蔡阿姨”,20年过去了,她还是和我们读大学时差不多的身材,皮肤仍旧白皙,只是皱纹多了些许,头发也开始花白,发型却是现在流行的知性风,齐耳微卷,画了淡淡的妆、用的也是亮度适中的淡橘色口红,看上去到有一丝淡然、知性又随和的感觉。所有人都很自然的叫了一声师母。
吃饭聊天间,一眼望去,坐在一起的周老师和蔡阿姨居然那么协调,自然,一副恩爱夫妻的样子。全然没有了大学时我们想到,看到的不匹配感,虽然两人的身高差距还是那么大,可感觉差距小了很多。
聚会到后半部分,周老师和“蔡阿姨”先行离开后,和他们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同学告诉了我们,周老师和“蔡阿姨”的生活现状和过往经历。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当初我们觉得那么不般配的两个人,今天还是过得那么幸福。
同学说毕业后去看过老师几次,去了老师家才知道为什么帅气有才的周老师为什么选“蔡阿姨”。她说在学校的周老师有才,帅气,可在家里面几乎什么都不会做,唯一做的是陪孩子做作业,陪她看书做作业。“蔡阿姨”给她开玩笑说,没有她,我们的周老师可能没有干净衣服穿,没有可口饭菜吃,还可能不敢一个人在家住。说周老师和“蔡阿姨”虽然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可是周老师是家里面的老幺,“蔡阿姨”是家里面的老大。结婚怎么多年,家里面大小事物都是“蔡阿姨”一手操办,周老师只有执行的份。
同学还说,有一次周老师对她说,要不是你师母,他可能不会有今天。说师母虽然没有读什么书,但知道自己在文化上的欠缺,经常看书,还参加自考,一不懂就问他,每次弄懂后就非常开心的对周老师:哇,老公,你好厉害,什么都知道。他说,你不知道,在那个时候我多高兴多有成就感。
周老师说,你不知道,因为出身农村,他胆子很小,怕黑。小的时候家里面穷,作为家里面唯一男孩子,虽然有优待,但是父母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为了能走出农村,文化课不是太好的他只有拼命学跳舞,唱歌,但是上台却紧张的很,往往发挥不好。小的时候父母恨铁不成钢,没有少打骂过他。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上学后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内心非常自卑的。
周老师说,后来认识了师母,师母总是说周老师比他优秀,同样从农村出来,可以考上大学,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经常给他打气加油,说他一定可以发展的好。他在不断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一边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状态,这样慢慢的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其实大学时候我们看到的周老师,实际上是已经变好的周老师,以前那个胆小自卑的周老师我们都没有看到而已。同学说,师母“蔡阿姨”也通过自考和不停学习,早不在食堂上班了,现在在学校的财务部门上班。老师也早就成了副院长,她们唯一的女儿也已经是一家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了。听完同学的分享,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什么现状的师母“蔡阿姨”看上去那么知性,才明白团支部周老师为什么会离不开师母“蔡阿姨”。
周老师和“蔡阿姨”就是这种看上去不匹配,却经过真诚交往后确定的婚姻关系,比起那些一见钟情,花前月下,郎才女貌看似般配的婚姻,基石稳固很多。正如汪国真说的"表面上并不般配的爱情,往往和谐,因为产生这样的爱情,往往有比较深刻的内在原因。
都说相爱容易,相守难。现在我们来分析周老师和“蔡阿姨”是怎么做到相爱相守几十年,还恩爱如初呢。我觉得在周老师和“蔡阿姨”的婚姻故事中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看见:看见对方,看见自己本来样子
1、看见对方
在周老师和“蔡阿姨”的婚姻,先是“蔡阿姨”看见周老师,有才,努力的优点,同时看到周老师同是农村出来形成的自,生活技能差等弱点。
周老师看到“蔡阿姨”上进,乐观,勤劳:说师母虽然没有读什么书,但知道自己在文化上的欠缺,经常看书,还参加自考,一不懂就问他。当然他肯定也看到了“蔡阿姨”缺少文化基础的弱点。
至关紧要的是他们都看到对方的弱点,但并未有嫌弃对方的弱点,他们接纳了对方的弱点,并给予鼓励支持。“蔡阿姨”经常给周老师打气加油,说他一定可以发展的好。周老师陪“蔡阿姨”看书做作业。
欣赏对方的优点,并加以夸大鼓励。哇,老公,你好厉害,什么都知道。他说,你不知道,在那个时候我多高兴多有成就感。
2、看见自己
周老师看到自己的胆小自卑,但他在不断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一边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状态,这样慢慢的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蔡阿姨”看到自己文化知识基础差,她通过自考和不停学习,早不在食堂上班了,现在在学校的财务部门上班。
二、看得见对方的付出,懂得感恩对方的付出
周老师和“蔡阿姨”的婚姻一定是看到了彼此的付出和懂得感恩对方的付出才得以长久幸福美满。历史上还有一对同样是看似不匹配,却走到人生尽头的婚姻。可以说他们是一对懂得看见对方付出,懂得感恩对方付出具有代表的一对:著名书画家启功和他的结发妻子。
著名画家书法家启功,虽然才华横溢,见多识广,但在择偶时,还是听从母亲的建议,娶了一位普通的乡村姑娘,没文化没容貌,还比他大两岁。
这样的爱情,无论是谁看了都不般配。启功自己也清楚,但是随着相处时间久了,启功渐渐发现了妻子的优点,那就是任劳任怨,从不多言。尤其是在孝顺老人方面,妻子更是照顾得认真仔细。
因为有妻子照顾母亲,启功才能更好地学习绘画。因为有妻子对他的信任,他们才能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相扶相携。
妻子去世后,虽然有人劝启功再续娶,但启功却拒绝了,在他心里,妻子是他唯一的爱。在这段世人都公认的不般配的爱情里,他们却将爱情演绎得很纯情很完美。
三、共担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共担生活的坡坡坎坎…
心理学大师李奥巴士卡力说:爱不是刹那的心有灵犀,而是两人携手努力,一砖一瓦造就的世界,它需要时间,更需要努力。
在周老师和“蔡阿姨”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两人都不断的努力。“蔡阿姨”从食堂员工到财务专业人员,周老师团支部到学院副院长,我想除了时间的累积,一定还有无数努力的累积。从两口之家到把女儿培养成人,那一定也经历过从刚刚带孩子时的不知所措,到不停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独特培养方式。
两个陌生的人,从认识到组建家庭,到三口之家,一路走来,路途遥远而漫长。唯有携手并进,共同承担柴米油盐酱醋平淡而繁琐的日子带来的无味,共同渡过那些婚姻中的坡坡坎坎,方才会守得婚姻的天长地久和幸福美满。
作家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让我们用爱和智慧去经营婚姻,换得婚姻的天长地久吧。
李莉1314
70后美妈,爱生活爱美丽
希望在油盐酱醋茶中,也有棋琴诗书画。
终身致力于女性文化的倡导,
致力于让自己和女儿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