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喜欢椴公的人有多少是被他的文字所惊艳的。但我确乎是爱极了他的文字,因而爱上了他所编织的那一个个故事。
小椴的文字无疑是独特的,一字字一句句都在叫嚣着我是小椴我是小椴,让你想认不出也难。偶尔翻到些其他作者的小说,书前或有其他人的序言,从那几篇序中可一眼看出那篇是小椴做序,很小椴的风格,还有他极爱用的词句。
偶有评论说椴公故事过于炫技于对文字的雕琢,甚至看到有人吐槽説其用字生僻或是语句不通。可那一点矫饰,一点隔膜,和一丝凝滞却致命般地吸引到了我。
椴的文字确乎未达到天然去雕饰的地步,或明言说你可以看到他很耽于文字的游戏,可意外的,他的游戏不让我讨厌。偶尔会想,椴公坐于桌前,兴起击键,是否便在这个文字的世界里玩的不亦乐乎,在那个名为江湖的地方恣意酣畅,且有那么一丝小小的得意。记得高中时向来写不好考场作文,老师便推荐了一位大家的散文,我默默说了句我不喜欢这个作家,老师便问我为何。我答,“他的文字太美了。”美得造作,美得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个男人写出的文字。小椴的文字也很美,美得矫揉美得造作,但却并不觉得讨厌。
椴公的文字是有古意的,有时候或会有些不常用的字吧。可就像我们所不熟悉的千百年前人们是穿着怎样的冠饰衣物,食何样的饭食菜肴,走过怎样的里衢街巷……那都是我们所不了解的陌生的生活,哪怕钻进一卷卷残破的古书,对照一件件斑斓的古物,我们仍旧不可将古人的生活真实完全的复原,可我们还在推测臆想,而在臆想中给历史中的一切打上了一道朦胧而美好光影。而在文章里偶一生僻的字句,与并非时下秩序的语言,恰恰给人一种隔膜与疏离。而这种隔,便像是一下拉开了时光距离,而打在斑驳古物上的朦胧光影。(其实个人看书的时候觉得还好,并没有都不认识啊,不过《开唐》里的“烽烟尽出尺蠖现”的“蠖”一直不认识,后来似乎在哪本书(可能是文心雕龙?)里看到,才晓得读什么)
椴公文字的不通或许是因为铺排了太多情节外的描绘——风物、人物内心、以及小椴自己对这个世间的感触。以及全篇古旧的范式,微微散出的历史的韵味(只是韵味,而非原貌)。还有就是因为语言了吧,小椴把我们习惯的语言打破开来又重新拼合,而这种拼合重组,便形成了一丝陌生与隔膜。这种凝滞,倒是让人想到小椴笔下的那一场场挣扎着的生来。
总觉得小椴的文字美极艳极,也至拙至朴。又想到小椴曾描绘着的舞者,腰肢轻软柔和,但蓄着柔韧力量。或是山中老树,枝干横生,虬曲苍劲,却于老丑中透出丝娇妍媚态来。
小椴的诗词在江湖中亦是一绝。往往读罢一书,留在脑海中的便是那几句挥之不去的词句;想到小椴笔下的哪个人物,亦是不自禁地蹦出几句小椴的诗词。椴的诗词格局算不得大,读的多了其实可以看到他喜欢意象字词多有重复,甚或偶借古人之语。可诗中的盎然古意,却让人觉得浓郁过了古人。像是深藏小巷中的不知名酒肆里,散出的那股馥郁酒香。(读椴的时候,莫名觉得很像稼轩)
读椴公评电影聂隐娘的一篇文,说到他觉得有一种作品是几乎不能打动读者,却可以打动作者的。当时便想,椴公你自己的作品何尝不是如此?偶尔结识到喜爱椴公的同好,其实是略略觉出些他们中的一些共同的特点的。为椴公文字所吸引的,或也都是一群文字的赏玩者吧。
偶读蒋勋,看到有读者说觉得蒋勋是一个自恋又洁癖的人。忽然觉得这两个词也很符合小椴留予我的印象。或者,用小椴自己的话来说,是“此生颇自许吧”。而阅尽世间古菊危兰,又已是零落。也便只好挂冠而去,佩缤纷繁饰,自濯其缨吧。
A�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