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黄耆、木耆、王孙、箭芪,绵芪,绵黄芪。
药科——豆科植物黄芪或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药类——补气。
药性——微温。
药味——甘。
入经——脾、肺。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
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病毒性心肌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炎,子宫脱垂,心悸,气短,虚脱,乏力,自汗,盗汗,体虚浮肿,久泻,脱肛,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
现治——脑血栓,糖尿病,贫血,胃下垂,肾下垂,脱肛,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各种神经性皮炎。
参治——气虚下陷,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崩漏,肠风泻血,血淋,咽干,肺痈,
咳脓,乳汁缺乏,胎动不安,脾胃虚弱,水肿。
药理——调节免疫,抗衰老,止痛,抗癌,抗病毒,抗氧化,抗应激,抗心肌梗死,促进核酸代谢,增强造血功能,改善心肌功能,改善肾功能。
用法——水煎,热水泡,煲汤,膏剂,丸剂,散剂。补气宜炙用,止汗利尿和托毒排脓生肌等宜生用。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大剂量30~60克)。
禁忌——恶龟甲、白鲜皮。多怒者禁服,阴虚阳亢者忌服,肝气不和者勿服,上焦热而下焦虚寒者忌服,肠胃积滞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