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对交互设计师来说是家常便饭了,忙起来的时候甚至成为负担。最近总结了几点关于开会的经验。
首先直接上几条简单粗暴的小经验:
- 拒绝不必要的会议;
- 与你相关的部分结束后可以先行离开;
- 合理安排会议时间;
- 会议过程中适当进行引导和控场。
一、明确会议的主题和目的
如果你是主持人,可以在会议邀请、会议开始时将主题告知全体参与者。比如在邀请邮件的标题上用一句话说明会议主题,在正文中列出这次会议的子主题(如有),在会议开始时,再次向参与者阐述下主题和背景。会议中途,时刻地牢记主题,当讨论偏离主题时,及时打断和引导。会议结束时,再次向全体成员汇报会议总结,整理和周知会议纪要。
如果你是普通参与者,也可以在会议前先围绕主题进行思考,并准备相关资料,在阐述与讨论时,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脱离主题。
二、会议定位
是评审,还是头脑风暴,还是分享会。每一种定位可能有不同的会议形式,比如头脑风暴需要大家先散发再收敛,而不是立即对某个人的方案进行详细评估。如果是分享会,则不对案例中的方案进行细节的评价,而更鼓励大家回忆自己过去的经验或者对未来的展望和总结。
三、需求沟通
最后再说一点关于需求沟通的,有些会议中,很多人在扯皮,尤其是中层身份(相对于当时其他与会者)的人,在遇到真正棘手的问题时,他们本能地逃避思考,然后来回重复概念性的东西,比如“总之肯定要简单”、“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这种高大上的废话。本质上,他们在无意识地逃避真正棘手的问题。因此,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引导他说出真正需求,比如让他们描绘自己的期望,然后你边听边分析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望,如果你分析不出或不确定,直接问他们,切忌不能因为要面子而不好意思追问。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你是否真正理解了呢?我们容易犯一个错误,在听完别人描述后,以为自己懂了,但实际上未必,然后两个人信息理解偏差越来越大,最要命的是,他也以为你懂了,等你交付时才发现原来你根本没理解。这个时候,我最常用的方法是,倾听一段描述后,向他们反馈你的理解,比如“是不是这个意思:xxxxx”。这样是为了保证对话者之间信息理解同步,以便于继续前进。当然,需求沟通本身也是个大话题,下次可以单独再总结归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