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走!我不走!我就要吃冰激凌!”
一个小男孩在肯德基的点餐台前向爸爸央求着。
“快点走,赶紧回家!”
男孩的爸爸不耐烦地回应着。
“不要不要!我要吃!我就要吃!”
小男孩有些着急,拽着爸爸的手。
“你这孩子咋回事呢?!”
边说男孩爸爸顺势拉着他的手准备离开。
“不行!不行!呜…哇….”
小男孩又哭又闹,后来干脆直接趴在地上,和爸爸反抗。
整个屋里全部充溢着孩子的哭声,所有人的眼光都朝向他们俩。男孩爸爸看到局面难以控制,只好无奈买个冰激凌,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
这一切,我也看在眼里。
我突然脑海里蹦出一个疑问:如果我是那位男孩的家长,我该怎么做?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能惯着他,他要什么就给什么。可是另一个想法又蹦出来:这么多人面前,不给买又控制不了局面。任由他闹,影响了其他人点餐,更不合适啊。
面对这种“熊”孩子,最强大脑的魏坤琳老师给出一个应急锦囊:
不要试图修正他的行为,抱着他直接离开。
这是最无法控制的情形,当下最恰当的做法。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父母平时就要下功夫。
1.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这是作为教育的第一守则。无论教育孩子哪方面,都离不开父母自己的一言一行。你就是孩子的镜子。如果你希望孩子做到,你必须先做到。
2.平时有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从小宝宝开始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了。先从基本的礼貌用语开始,语言是行为的窗口。孩子会开口说几个字的时候,你就可以教他说“谢谢”,这是父母教会孩子懂礼貌的第一站。孩子2岁的时候,他跟亲人挥手的时候,应该也会说“你好”和“再见”这些词了。这些都是在为孩子以后学会更多的礼节铺路。
等孩子再大一点,在去公共场合之前,先不断地提醒他“规则是什么样子的”,还要用温和的提醒强化行为,告诉他“该怎么做”。当孩子表现得好,也要记得表扬孩子,正面强化他们的行为。
比如去游乐场玩,就提前和他约定好几点回家,如果他按时回家了,就要鼓励他说:亲爱的,今天虽然你很想玩旋转木马,但是你能忍住不玩按时回家,表现真好!
孩子认识规则后,还需要使用规则、反复练习、最终内化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生活中的行为规矩,是需要你在这几年内,不断地重复并提醒孩子,逐渐慢慢内化成行为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