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邹憬、王盛元《论语通解》为通解,综合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新编诸子集成之《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通解: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恭敬、尽忠且相互劝勉,应当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老百姓态度庄重,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孝顺父母,慈爱百姓,他们就会对你忠心;你选用品德高尚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相互劝勉了。”
笔记:
从“康”这个谥号看,季康子应该还算是人才,至少是个能臣。
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我是比较注重谥号的。谥号这东西是周朝才有的,而且至少在周朝时期,评价是相对比较公允、比较靠谱的。
季康子是三桓之首,虽然三桓架空公室,操纵国政,是乱政之举,但他们毕竟不是要掀翻鲁国,更多的可能是要保持自己的利益吧。季康子干了一件很有利于孔子的事情,那就是把之前被三桓赶出鲁国的孔子迎回了鲁国,并且给了他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晚年环境,所以孔子才能编春秋啥的。
季康子时期的鲁国在 齐吴两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其时三桓关系也不好,估计社会也不是很安稳,因此季康子才会有此一问吧。
不过这一问多少有点自取其辱,孔夫子也不上道,乘机狠扇了季康子几巴掌。孔子主张德治,三桓干的活计在孔子看来哪怕干的再好,都是与德无关的。季康子希望民敬、民忠,可是他自己对鲁国公室就是不敬不忠。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孔子回答的意思就是,老季啊,你看看你自己干的那些鸟事,架空公室、把持国政、贪恋权位、专权乱政,哪一个跟敬、忠、孝、慈这些德相合?你自己都这样对待君主,又怎么让民众对你敬、忠呢?
季康子问这话,应该是在冉有助他打败齐国入侵,迎孔子回鲁之后。此时,季康子应该也意思到了孔子的德治主张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的,但是到手的权要放出去,也不是说放就能放的,再说尝到了权力的美味后,又怎么舍得轻易放弃呢。
还是那句话,在那个时代,孔子的药方是没问题,只是远水难解近渴,或者季康子眼光看不到孔子那么长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