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讲述的是一个名为福瑞斯特·甘的人一生的经历的故事。故事内容主要分为阿甘先天智力低下,母亲通过性贿赂校长使他成功进去正常学校学习并结识珍妮;超越常人的跑步天赋使他成功进入大学并在此期间为学校争光,从而完美毕业;进入军队、赴越参战,结识好友巴布、丹上校;受伤治疗服役期间学会乒乓球,并被选为赴中乒乓队队员;服役结束,回家探母后完成巴布遗志,与丹上校通过捕虾大赚一笔成立公司;母亲去世,留守家园,获得珍妮真心;珍妮离开,开始横跨美国跑步;珍妮怀孕产下一子,因染病将儿子托付给阿甘,阿甘带着孩子一直生活下去。
总体来说,阿甘的经历与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为什么能成为激励别人的偶像呢?影片从一开头就讲述了阿甘先天性智力低下,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他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当他双脚被支架捆住、被下水道口的铁栏勾住、被路人嘲笑时,他的母亲却非常淡定地告诉他,不要理会那些路人的眼光,如果上帝是公平的那么他会给每一个脚撑。这位目前并没有苦口婆心地教导小孩子如何不理会他人歧视的目光,而是从阿甘的角度告诉他,他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不同,甚至在是否有脚撑这个问题上,阿甘还是幸运的。后面她为阿甘争取正常学校上学的机会,也是体现了她的这个思想。而当我们在观看后面的剧情时不难发现,一旦阿甘被别人问“你是傻子吗?”他的回答永远都是“我妈妈说,做傻事的才是傻人。”撇开阿甘的智力问题——他对某一问题的回答犹如孩子一样的执着来看这句话,其实阿甘无论傻还是不傻,他根本没有因为自己残疾而自卑。在巴布死去、他回到他的家乡打算实现好友的遗愿时,他被巴布的家人嘲笑,“你是傻子吗?”但他不理会别人的眼光,只是努力实现巴布的心愿——他拥有比常人更坚定的意念去完成某件事情。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羡慕别人的能力比我们好,而是羡慕他们能在浮躁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
除了励志方面,在我看来比较在意的是,阿甘从越南战争中回来,被激进的青年人领到讲台上要求讲述越南战争中的经历。当他快出口时,一个将军偷偷走到音响旁,拔掉了话筒的音响插头,使得阿甘的话无法传达到每个人的耳中。历史上的美军对于越南战争的掩饰已是人尽皆知,而电影中激进的青年人对将军拔掉插头的行为感到愤怒这一行为,并不能告诉观众,电影对于越南战争的态度究竟是讽刺还是真的掩饰。这样不得而知的表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美国对于越战问题的回避,而历史上美军的这一行为自然也受到大众的强烈谴责。
在爱情方面,珍妮这个形象作为阿甘这个形象的对立面,不仅反映了美国六十年代的青年人的自我放纵的现象,还反映了当时青年人反对传统、追求自由却过度荒靡的生活。即使珍妮做的事情不被世人接受,但是阿甘却对她至死不渝,并且最终获得了珍妮的芳心。阿甘似乎代表着美国对于六十年代的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采取包容的态度,而最后珍妮回到阿甘的身边,也似乎是从某方面对美国的包容性进行了歌颂。撇开象征性的意味,从个人角度讲,阿甘无疑是对珍妮的救赎,这也是电影中能打动观影的大部分群众的部分。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许多令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而这时就需要像阿甘这样一个无怨无悔尽可能地包容理解自己的人,最终陪伴在自己身边。编剧和导演抓住了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并通过电影对它进行了深层次地剖析、叙写,这是非常令人佩服的一点。
总体来讲,《阿甘正传》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不仅能紧扣“励志”这一主题,还夹杂了亲情爱情友情这三个看似已经烂大街、却具有永恒价值的因素,而历史的交汇,又使阿甘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与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相得益彰,自然深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