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热爱学习的小伙伴,你会订一些学习计划吗?比如,一年读100本书,一周阅读一本书的拆页。
你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是边读一本书边抄下重点,或者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想,然后整理后丢进印象笔记,有道云里吗?
又或者画一张思维导图呢?
能做到以上三步的已经算是比较优秀的学习者了,嘿嘿,我也是这么做的,我一直认为我在读书这个问题上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没想到在读采铜老师的《精进》的第四章,怎样的学习才能够面对直面现实?第一节就说光做到这三步并不能很好的学习。天哪!简直颠覆了我的传统观念,我一定要好好看看采铜老师口中比较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首先在学习之前,应该带着问题去学。针对这个知识点,我已经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我又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是补充还是颠覆?另外还有哪些未知的知识是我需要了解的?又有哪些知识是值得我长期去探索的?
我在看《精进》第一章时间之尺之前,我就开始调用脑中的记忆,去回想看过的一些关于时间管理类的书籍,文章资料等。
那么采铜老师关于时间管理有没有一些新的知识呢?在之前写的一篇拆书文章里有提到一条“采铜法则”,结合物理学的半衰期知识来管理时间,这就是一个创新点。
另外他在提到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时引用了民国时期大学者梁漱溟先生的回答:“郑重。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看到“郑重”这两个字时心中为之一振,十分着迷,瞬间对梁漱溟先生提起了很浓厚的兴趣。我之前并不了解梁漱溟先生,所以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他的生平,以及他写的一些文章进行查阅,接下来我也会去买几本他的书来看一看,这是我接下来要去拓展的知识。
第二个是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就像前面说的,看到了梁漱溟先生,不能只做一个思维导图写下“梁漱溟”“郑重”,还应该对其相关知识去主动探索了解。
第三个是不只要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比如我在看时间之尺这一章的时候,不仅要去看与其他时间管理的著作有哪些相同的点,还重点还要看到它不同的点。我发现《精进》的特点就是用了很多物理学的知识来结合心理学,这是《精进》的特色,也是它与其他书不同的点。
做好问中学和知识解码之后,剩下的就是要把知识灵活的运用出来,做到做中学和知识整合。
由心理学家于2013年发布的10种学习方法的评定中,测试练习和分散练习的有效性最高。分散练习类似于艾宾浩斯记忆表,对于语言类学习,背单词特别有效。测试练习类似于我们学生时代做的庞大的黄冈密卷。看到这里我想,原来中国的教育学家也没有那么坑爹啊,用的是有效性比较高的方法呢。但是一般的书籍,比如《精进》,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呢?这里采铜老师提供了三种方法:写作式,游戏式和设计式。
画这一章的思维导图我只花了十五分钟的时间,但是写这一篇读书笔记,我花了一个小时。这就是写作最大的好处。它除了需要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还需要灵活调用我之前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写完后在公众号和简书上发表,能够获得大家的反馈,这些反馈能够让我得到鼓励和改进建议,知识相互碰撞出更大的火花。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拆书帮的RIA读书法,和采铜老师的读书理念简直如出一辙,希望大家有空也多了解。
游戏式的典型例子就是《穷爸爸富爸爸》,应该有很多人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在理财类的销量排名前三,但是应该很少有人听过或者玩过现金流游戏,这是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推出的,在书内有详细介绍,据说可以有效提升玩家的理财能力。我在十年前玩过这个游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书里提过的两个重要的观点,房子是最大的负债,和创业才能够实现财务自由。这本书传入中国很早,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房价涨了一波又一波,还是有人拼了命的买房。近两年也开始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只想深深的反思,我们真的读进去了这本书吗?
设计式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比如针对某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做一套适合自己的模型,甚至设计一款适合大部分人的模型,然后推到市场当中,这也是一个创业的好点子呀!
最后,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和互补,或者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通过问中学,做中学,知识解码和整合,我们能够摆脱掉做了很多努力却还是读不好一本书的怪圈。知识不仅要记住,而且还要使用。希望大家能好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