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有子,何许人也?借品读论语之际,让我逐一走进孔子弟子。先了解一下有子此人吧
读到《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第二就出现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这里也是论语篇所涉及到的第一个人物,也就不得不先走进有子的原因了。
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有。山东肥城市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比孔子小33岁,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加有若称子,可能是由于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有子故里在县西北八十里东故社有家庄,后裔聚族而居”。又载:“有子,若,鲁人,少孔子十三岁。……唐赠卞伯,宋追封平阴候。墓在肥城,乾隆五十年得宋时墓碣,五十一年学使赵佑会同巡抚奏闻,五十三年始以肥城七十二代孙承袭,今移居城内。”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他。因有子言行相貌像孔子,对他十分尊重。于是大家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尊敬他就象当年对待孔子一般。《史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但亦曾辩证地论述礼与和的关系。他说道: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史记》亦载:“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鲁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
有若是孔子的晚年弟子,荀子在《解蔽》中说:“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勤勉与好学,使他颇得孔子的赏识与喜爱,不时受到孔子的夸奖。在学术见解上,有若也大体继承了孔子的学说,重视孝悌道德,主张和为贵,强调以礼为本,是能和颜回相比的能够全面理解孔子的重要弟子。
说到有子和孔子的思想非常的相近,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诠释:比如关于“丧”的问题,孔子曾说过“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对此,部分弟子开始也是各执一词,很有争议,其中有若、曾参各执一端,争论尤其激烈。
有若问曾参:“你听过先生讲关于“丧”的言论吗?”这里“丧”是指失去官位。
曾参回答说:“听说过,不就是‘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嘛!”就是说,失去官位就希望尽快贫穷,死了就希望尽快腐朽。
对于曾参的回答,有若反对说:“这种话,不是君子所应当说的。”
曾参又强调说:“这话是我亲耳听先生说的。”
有若还是否定说:“这确实不是君子所应当说的话。”
曾参再次强调说:“这是我和子游一起听先生说的。”
即使曾参这样强调,有若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镇定的说:“好吧,就算你说的是事实。但是先生他老人家肯定是有原因、有所指才这样讲的。”
后曾参找子游说道这件事,子游的感慨“真了不起呀,有若的言论简直太像先生啦!”并说出了他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的根据,就足以说明有之和孔子的思想太接近了。
有若的“与民同富”的观点也是需要了解一下的。也是有故事可以验证他的这一观点的。
鲁哀公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询问:“饥馑荒年,国库预算不足,该怎么办呢?”有若说:“将现在的税租减半,只取一半,不是很好吗?”哀公听后,立刻就说:“目前的税收都已经不足了,如果只征一半,那还能做什么呢?”有若答道:“百姓的用度够了,您怎么会不够呢?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
有若认为,只要百姓的生活富足了,国君的生活也就富足了,所以,作为君主,解决饥荒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免赋税,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在此基础上,有若主张在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有若与宓子贱的一段交谈,正好证明了有若的社会思想。宓子贱是有若的同门,曾有一段在鲁国朝廷做官的经历。在此期间,他经常发表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政见,却因为当政大臣的阻挠,使其政治主张最终没能实现。后来,鲁君派宓子贱去治理一个名叫单父的地方(今山东菏泽单县)。走马上任后,他每日披星戴月,兢兢业业,事事亲力亲为,力求不出现任何差错,结果政绩不明显,却把自己累得疲惫不堪,面黄肌瘦。
一次,有若路过单父,前来拜见。见到如此场景,关切地询问缘由。宓子贱感慨万千,叹了一口气说:“鲁君不知道我能力有限,让我管理单父这个地方,繁忙的公务,让我实在吃不消,加之整日担忧,才成了今天的样子。
有若听后,开导说:“从前舜治理国家时,整日弹奏着五弦琴,歌唱着《南风》诗,无不轻松自如,却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而你现在治理的仅仅是单父这个地方,却把自己累得面黄肌瘦。试想,如果让你来治理一个国家,那会是什么结果,岂不是更不堪重负?所以说,你得想办法才行,所谓“有术而御之”,也就是说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样不仅可以‘事半功倍’,而且每日里喝酒、作诗、奏乐,过着安乐舒适的生活,也能“无害于治”;如你这般,不采取有效的办法,即使人累垮了,对单父的治理也未必有益。”
当然,“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为所当为,花极少的时间和精力,做恰当的事情,取得最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