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班主任跟我说:“你文章写得不错,将来成了作家,找你签名的人肯定多,所以你要好好的练字,尽量把字写漂亮些。”
感谢老师的用心良苦,可时至今日,我的字还是鸡爪似的,毫无章法,没有任何的改观。时隔多年了,我的文章也并没有名扬天下,我几乎每天都在公司签名报平安,但没有人因慕名而求我签名的。
读书时曾立志成为诗人、作家,可是离开学校,却把誓言拋之脑后,在现实社会里兜兜转转,磨叽了二十多年后的2018年9月,才拿起了荒芜已久的写作之笔,下决心去践行写作梦想。
开始学习写作时也自信满满,以为凭自己学生时代的作文基础,很快就会迎来掌声和鲜花。可是理想往往很美好,现实却是很骨感。写作路上哪有一蹴而就的美事,自己看了很多别人的文章之后,才会憋出一篇自己的文章来,且不说文章质量如何,每完成一篇自己都已深感心憔神悴了。
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几百篇文章,好几十万字,还是离写字养活自己的梦想遥不可及。自己也只好面对现实,下笨功夫咬咬牙,准备死磕到底了。
为了敦促自己坚持写作,常常把文章发在朋友圈里,有时会得到别人的赞誉,心中一阵窃喜;也有令人不悦的声音后传来,说我的文章错别字连篇。一开始,心里挺难受的,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写错别字是文章者的大忌。于是接受了别人的差评,加强了自己的阅读,文章写好后也反复的修改,查找错别字。
年轻时也曾经高估了自己,想着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可以驰骋商场,毅然决然的辞了职,满怀壮志的去经商。可是商场如战场,自己没有熬成将军,却早早的退役了。
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原来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有着一段距离的,做任何事都难以求得完美的结局。
在户外淋着雨,心里想到了伞,伞之所以被人举在顶上,是因为人们遮阳避雨的需要,伞也是被人们需要时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同理,一个人也只有被别人和社会需要时,才会感觉到自身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意义。如:学生需要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恋人需要你的温柔浪漫;爱人需要你撑起一片天地;社会需要你创造出更多的有用价值。
总之,只要你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被需要的,有生存下去的意义。这种被需要其实就是一种幸福,是生命的动力,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而已。可反过来讲,我们每个人并非圣贤之人,无法面面俱到,成为完美的人,有些人有些事注定要被我们辜负的。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和忧愁,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找的,是因为内心的欲望和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造成的。我们总是对自己期望过高,不切实际的放大自己的能力,其结果可想而知,往往以失望收场。
有句谚语:“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我虽然不太赞赏这话,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确实强求不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尽职尽责,竭尽全力做到完美。但也要正确认识事情的难易程度,存在的困难,还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当事情完成不了或做不到完美时,不要总是揽全责,怪自己没有能力。
纵观人的一生,其实一直都处在学习和成长之中,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假若凡事追求完美,遇事总是苛责自己,势必活得很累,很难欣赏到一路的风景。
这世界原本并不完美,有着它残酷的一面。现实生活,也不是非黑即白,有着太多的变数。我们只需去适应,坦然去面对,不去钻牛角尖,我们的心就会豁然开朗,享受到更美丽的人生。
追求完美并没有错,这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内心深处我们也不想辜负了谁。只是有些执念只会把我们引入死胡同里,造成尴尬的局面。该放手时放手,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开始,让身心得到解放,眼前便是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因此,我们要学着接受不尽如意的现实,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花心思去改善,加强自己的能力;我们才会放下包袱,轻松前行在人生之路,遇见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