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在《幸福的婚姻》中讲到:
人们对婚姻中的性、浪漫与激情是否感到满意,对妻子来说,70%取决于夫妻友谊的质量;对男人来说,同样70%取决于夫妻友谊的质量。
有人认为既然是名为婚姻的关系,那必定是纯粹的爱情,也有人觉得,婚姻的尽头是成为彼此的家人,双方的关系早已转化成了亲情。
而实际上,夫妻间要想和平相处,友情亦不可或缺!
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很多人在诉说自己婚姻的不幸时,都透露出一个共性:他们在婚前其实就知道对方是个怎样的人、对方的哪些习惯自己无法接受,而且也曾预想过这些问题在婚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但他们很自信,觉得自己有改造另一半的能力。
也许就是这份自信和侥幸心理的存在,让他们在体验到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时,纷纷都直呼:为什么对方不爱自己了。
可事实上,真的仅仅是因为对方不爱自己这么简单吗?爱和改变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为爱改变是一种答案,不想为了得到爱而屈从也是一种答案。
婚姻中,我们希望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可是,你会发现,从你抱着要改变对方的心态的那一刻起,你好像就已经和开心、幸福告别了。
你总认为ta不达标,ta则觉得你故意刁难。结果矛盾更加上升。
每个人好像对另一半的期待都很高,觉得对方就应该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就算本来不是,也应该为了爱而变得是。
就因为是爱人,所以ta得一直迁就;就因为是夫妻,ta得时刻理解。可你想过没有,当两个人都这样想的时候,你们的矛盾又该如何化解?
哲人尼采说:婚姻不幸福,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因为缺乏友谊。
当我们把伴侣只定位在爱人这个狭隘的范畴时,两个人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似乎就少了很多。
夫妻是彼此的爱人,也应该是彼此的朋友。当你把另一半当成一个好友时,你不会想着怎么去改变ta,你甚至会对ta所做的一些决定给予支持。
一段健康的爱情,需要的并不是时刻要求对方达到自己的预期,而是能像对待朋友那样平等的支持彼此。
《老友记》中,钱德勒和莫妮卡就是互相支持性的伴侣,婚前婚后,他们都把对方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
莫妮卡因觉得老板不待见自己而苦恼时,钱德勒则像个朋友般与她共情道:“奇怪,我的老板也不喜欢我。”
可是,这种现象放在那些不和谐的伴侣身上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说教对方:与其抱怨,不如先反省反省自己。
而当钱德勒在中年时期提出想要在事业上重头开始时,莫妮卡也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她说,希望丈夫能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他们从没想过要把对方塑造成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而是尽可能给对方足够的支持,让对方按照自己的心意绽放。
这样的夫妻关系,才真正诠释了什么叫: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像朋友一样,会持续分享
一位网友坦言:自己如今60多岁的年纪,却活得像个年轻小伙子。他觉得他能有这样的好心态最大的秘诀之一是拥有幸福的家庭。
而家庭幸福的来源是他和妻子就像挚友一样,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偶尔还会相互吐槽一番,为生活增添乐趣和新鲜感。
许多夫妻到了中年以后,就已经没什么话可说了,更不用提分享。
很多时候,往往一顿饭吃完,连一个眼神都不会给对方。要么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里,要么关注点全聚焦在孩子身上。
就算躺在一张床上,也只想把自己的心事、工作时的趣事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身旁的伴侣。
我们总以为老夫老妻哪有新鲜感可言?就算有,也得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或代价去获得。然而,事实上,简简单单聊聊天、给对方讲个冷笑话、不经意间的一句问候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也有人说,自己不是不想跟对方分享,而是分享了之后得不到回应或得不到预期的回应时,就觉得ta不懂自己,没意思了。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双方之间传递信号的渠道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被堵塞了。双方的壁垒,说白了还是需要在沟通和分享中一点一点打通。
对于伴侣来说,分享实际上是一件性价比非常高的事情。一个人有一份快乐,当你分享给你爱的人时,它就变成了双倍。而一次痛苦,你分享给对方并得到理解后,你就会发现痛苦已经减半。
所以,少一点对伴侣的苛责和轻视,像朋友一样给ta适时的陪伴和分享。
像朋友一样,不过分期待
日本近年很流行一种婚姻形式:友情婚。它不是指“和好友结婚”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剔除性爱关系的普通婚姻。
友情婚的核心基础是尊重和平等,这一特质可以让两个人的关系持续更长,也更稳定。
双方不会过分期待,并且还会为对方留有适当的空间和边界。
这种新型的婚姻形式,说不上多成熟,但至少是一种尝试。人们正试图丢掉传统婚姻中关于亲密关系和双方角色的刻板印象,不再理所当然地认为什么是应该或不应该。
夫妻关系中,不论是总想着要改变对方,还是改变无望后继而转化为失望,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的期待值太高。
图片
对朋友不会斤斤计较,但对伴侣的要求却非常高。
我们不会要求朋友一定要做什么,也不会觉得朋友要做到何种程度才符合标准,但我们却会给丈夫或妻子在心里暗暗打分。
电视剧《想见你》中有一句台词的大意是:你之所以想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而是你对这个世界有太多期望。
我想,这句话在伴侣间也同样适用。和爱人间的许多问题,或许真的是因为你的期望过高。
所以,婚姻中除了把对方当爱人,试着给对方一个朋友的身份,或许能找寻到另一种幸福的答案!
夫妻最好的相处:爱情是标配,友情是顶配
好的爱情都有友谊
最好的伴侣关系,就是彼此是对方最好的朋友。
激情容易退散,浪漫的爱情不易长久,很多朋友也会走着走着就散。但如果你所爱的那个人,就是你最好的朋友,那这段关系就不易散。
因为关系中所有的矛盾和挑战,都可以去化解或者搁置,而两个人的友谊才是最终可以面对所有冲突的关键。
友谊是伴侣关系长久的基础
心理学发现,在爱情关系中,有两个常见的类型。
一种是充满激情的浪漫之爱,使得人们彼此成双成对;另一种是充满友谊的相伴之爱,被认为是爱情关系历久不衰的基础。
在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里,相伴之爱是由亲密和忠诚结合在一起的。而浪漫之爱则主要由亲密和激情组成,相伴之爱是有忠诚的,所以它比浪漫之爱更为稳定。
拥有相伴之爱的双方会努力维持深刻、长期的友谊。他们和伴侣关系亲密,会向伴侣表达出更多的忠诚、关心和信任;
他们会与伴侣有更多的沟通、分享,也更愿意为关系付出,而且这种付出往往不是细微的,而是巨大的。
他们其中,有很多会与另一半志趣相投,与另一半总是相伴相随,能够长期陪伴另一半。
相伴之爱的典型例子就是长久而幸福的婚姻。
好的伴侣
终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
希望获得尊敬、支持、信任、关心与接纳,这其实是我们在关系中的需求,无论是在友情里还是爱情里。
而一位好的伴侣,他会主动地去满足我们的这些需求,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
正如作家安·兰德斯说的:“爱情是‘熊熊燃烧着的友谊’”,爱情是构筑在宽容、关爱和沟通的基础上的。
当恋爱或者结婚后,我们和朋友相处的时间就会变少,会花很多的时间和另一半相处。
在这时,我们希望在关系中获得支持、尊重、关心等的需求,就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另一半去满足的。
但要注意,这种满足是相互的。
很多婚姻不幸或不长久,大概都归因于只是把另一半当作是来满足自己一切需求的供给者,或者只是和自己搭伙过日子的人,而不是生活里最好的朋友。
但在婚姻中,伴侣遇到的冲突与矛盾,会比在恋爱时要多得多。这时如果仅凭两人之间的激情或者那一纸婚书,是无法走下去的。
伴侣彼此间需要有深刻的情谊,才能在发生争吵时,能够互相包容,在大吵了一架之后,仍能和好如初。
相处多年之后,激情早已消失,但彼此间的友谊,会让彼此依然相伴。
持久满意的婚姻里,需要爱情,更需要友谊。
一段美好的婚姻里,一定是爱情和友情都具备
“你到底爱不爱我”“爱”。
“那你发个朋友圈吧”“……”
谈恋爱的时候,爱总是很简单,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也不需要懂一个人太多;婚姻中则不一样,很少说爱,反而懂一个人更重要。
我的一个朋友,大学毕业没多久时就结婚了,逢人就说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
两个人从恋爱到刚结婚时都是一副甜腻十足的样子,可是越到后来越发现彼此的尴尬。
丈夫的确很爱她,每逢节日就给她准备惊喜,在她生气时也总是率先认错,但每次送的礼物都只是为了一种仪式感,生气安慰也只是做做样子,看得出的敷衍,用她的话来说:“他根本就不懂我。”
的确,爱一个人很简单,嘴上说我爱你,生活上看起来无微不至的照顾你,但只是不断的迁就,总有一天会彻底厌倦;
懂一个人却不一样,知你冷暖,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知道你的意思,更多的是心底和灵魂上的默契,两个人在柴米油盐的平淡相处中心灵相通。
感情里面最怕的就是少了感同身受,对方永远不懂你在说什么。你想要一个诚恳的态度,而他以为你在无理取闹而敷衍;你跟他说你有多辛苦,他说你是在抱怨。
婚姻里,找一个爱你的人不难,找一个懂你的人却很难。
记住,婚姻里,懂比爱更重要。
只有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余生
最近有一个很火的词语,叫做“搭伙式婚姻”,意思就是两个人在旁人眼里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家中也住在同一个房间,却无话可说,这样的关系更像是室友,而不是夫妻。
很多人,都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归结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一出生,两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角色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丈夫”变成了“爸爸”,“妻子”变成了“妈妈”,而且女人为了家庭放弃工作,男人承担起家庭忙着赚钱,就这样成了两条平行线。
其实,缺少沟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已经忘了从恋爱走过来的心意互通的甜蜜。
记得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
一段美好的婚姻里,一定是爱情和友情都具备,双方是爱人,也是朋友。
这个意思和中国成语中的“相敬如宾”如出一辙,爱一个人就把自己稀里糊涂的全部搭了进去,丢失了自我,而懂一个人,才知道在彼此平等的前提下,做到最好的彼此,共同的努力生活下去。
就像荷西懂三毛的情怀,不远万里奔赴撒哈拉;林徽因懂梁思成,两人共同热爱着建筑事业,互补不足;赵明诚懂李清照的才气,夫妻二人泼墨赌茶以书为乐……
所以,只有懂你的人,才懂你的喜怒哀乐,伴你冷暖,珍惜身边那个懂你的人。
余生,找一个懂你的人
或许有人会问,懂你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
世上最好的默契,是有人懂你的言外之意,也懂你的欲言又止,更懂得你故作坚强背后的脆弱,两个人在一起,不必逞强,不必怀念。
再坚强的女人,也想有个人为她遮风挡雨;再铁石心肠的硬汉,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真正爱你的人,一定愿意去懂你,说爱容易,懂一个人却可能要花费一生来琢磨。
人这一生,相爱容易,相知难。
余生,找一个懂你的人,比起“我爱你”,更重要的是“我懂你”。
找一个懂你的比找一个爱你的要幸福的多,爱你的不一定懂你,但懂你的一定要好好珍惜。
婚姻里需要爱情,更需要懂得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