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

前两天回老家,送了送远方大娘,78岁的她从此长眠于大山脚下。

我对这个大娘印象还是蛮深的,记得我小时候,她经常来我家串门,有时带着营生,有时单是纯唠嗑。由于我当时学习成绩好,常成为谈论对象。我的这位大娘也经常调侃,看我五官、手相,说我将来一定能当官云云。有一天晚上,我去她家玩,那时院子里没点灯,走廊里也是一片漆黑,我凭着白天的印象和感觉,双手就像猫的胡须在前面探路,深一脚浅一脚穿过过道、院子和狭长的走廊,终于来到她们家正厅。所谓正厅也就是一家人吃住的地方——多功能里屋。这里只有一盏15度的电灯和煤泥炉子。一家人吃住都挤在这间小黑屋里。当时她们一家6口人正围着低桌吃饭。打完招呼后,我径直坐在她们家炕上,想着饭后和她们家儿子玩,可热情的大娘热情过了头,非得让我吃她们家的红豆米饭,我当时是刚吃过饭的,肚子还饱着呢,我实在拗不过,只好接过大娘端给我的那碗热气腾腾的红豆米饭,很艰难地吃着,等这碗红豆米饭装进肚子,估计肚子撑得溜圆,弹一蹦肯定有成熟西瓜的声响。

这次回去,我不仅想起了那次的红豆米饭,又对养儿防老有了一些看法。大娘一生育有两儿两女,四个孩子对大娘还算孝顺,每个月孝敬大娘的钱粮吃不清花不清,但就是陪伴不到位。四个孩子每天都各忙各的,没时间整天陪着她,除非大病住院时全程料理,头疼脑热的小病都是自己对付。这次意外就是孩子们都没在身边,突发心脏病所致。假如她跟着任何一个孩子,晚上不舒服时,叫孩子帮忙,及时就医吃药,或许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古时讲“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以免造成“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那时候生活节奏慢,父母老了,往往跟着一个子女住,父母的身体状况往往住在一起的孩子能了如指掌,很少出现父母病重甚至去世了却不知的情况。那时,养儿的确可以防老。

然而在生活节奏异常迅猛的今天,养儿已很难防老。每个小家庭都在高负荷运转着,老人不想连累子女,子女也无精力陪伴父母。且不说双独家庭,两个孩子养着四个老人的情况,即使子女多的家庭,孩子们也很难像过去那样有大把的时间陪着父母。

这不禁让我陷入沉思,或许,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需要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家庭结构在变化,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子女的陪伴和照顾来实现“防老”。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社区关怀的加强以及老年人自身的自我照顾意识的提升,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家庭、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让老人们在晚年真正得到幸福和安宁,不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