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是电子产品的评测文章,仅是作者自己的购物反思、总结)
从2018年暑假,陆陆续续接触了好多电子产品的购买,有自己的平板、电脑,也有帮家人挑选的手机。不过这几次的购买经历可不是轻轻松松,我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注意力资源消耗巨大)
7月份暑假,在市里帮家人挑选华为mate10 手机,现在用下来的结果表明,很实用、性价比不错,用着很满意。8月底开学,在三九网上买iPad,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开学买iPad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这学期老华硕电脑没有罢工之前,我都在正常使用iPad,感觉还很不错:看看电子书、配合小键盘打打字、利用Google搜索一下东西、看看MOOC公开课……都很方便和实用。但是,10底底电脑彻底罢工之后,一切惯性都被打乱,直到双12买了新电脑。这平板就被搁置在抽屉,好像失宠一样:在iPad上能用的功能,在电脑我都可以实现,而且体验更好。这回真遇到如何高效使用iPad的难题了。
搬宿舍是在12初,之后紧接着就是新电脑的集中使用期,很不错,现在很满意。虽然为了挑电脑,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真的是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资源。现在我偶尔也会受电脑价格波动的影响,时不时产生“买亏了,现在又降价了……”的后悔,时不时会去纠结刚刚出的E490或者华为的matebook 13集显版(屏幕超级赞,配置不低)……人啊,这个攀比、计较、患得患失的毛病真的是害惨了我。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消耗那么多的注意力资源,真的是不值得。
在1月份,我还经历了购买E485的体验,最后说不清楚是自己不会解锁睿频还是真的是一分钱一分货,还是把电脑退货了。等到学期结束后减价时,帮家人买了集显版的E480。亲人上来市里时,在临走前,又去小米之家入手了减价做活动的小米8高配版。到这里,这半年多的电子产品购买总算停歇了,近半年是不会再有了。现在来总结一下教训:
1、自己没有主见。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容易依赖别人,非常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不是说别人觉得好,我就买,别人觉得不好,我就不买。甲说好,乙又说不好,这下我就懵圈了,该听谁的?从这点上,这次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依赖心强,不愿自己钻研,没有自我独立意识,就想等着别人把现成答案告诉我。不好,不好呀;
2、太斤斤计较,太优柔寡断。一个CPU ,我纠结来纠结去,看了很多评测文章,逛遍了知乎简书,就在纠结到底买什么?要Intel的吗还是AMD的?要说酷睿i5 8250U,锐龙R5 2500U感觉也不错,同款的电脑差不多相差1000+呢!要什么显示屏幕的呢?色域选多少的呢?感觉14寸的电脑配高色域版的电脑根本找不到嘛……各种问题纠结,从在哪个电商平台购买?到哪款电脑型号?到什么硬件配置?到自己对电脑性能要求……各方各面,全方位纠结。
3、太患得患失,眼界太狭窄,爱纠结蝇头小利。当我终于选好电脑时,又在电脑价格上跳进下一个 坑。到底是等到双12搞活动买,还是等京东会员plus,还是等闪电促销价?要不要考虑一下新上市的i5 8265U?或者是就没有想过上i7处理器嘛?虽是挤压噶,但是性能的确有提升呀。要不要买512G的SSD,性能更强哦……
毕竟也是第一次购买,作为无产阶级,价格的确是制约我购买的一大因素。但是,自己的注意力资源被如此大量地消耗,实属可惜,这也算是一个经验教训了。现在各类电子产品用下来的结果是: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对于质量靠谱的大品牌,其实都大同小异、性能差不多,没有什么影响。这段电子产品购买经历,也给我提醒:
1、合理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资源。这是提升办事效率、争取机会获得自我成长的关键。在适合读书的年纪,切记不要掉进注意力“三大坑”啊;
2、在花钱上,确实应该好好培养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在大的开销上再三考虑、理想决策,在小的便宜上,不争不抢,珍惜时间;
3、面对陌生的领域,自己要拿出先独立钻研探索的心境。不要未经过自己思考就随随便便找人要答案,没有人有义务来为我服务。更不是所有人都是牛人大咖。合理利用注意力资源啊;
4、不忘初心,回归本质。不管是电脑、平板、还是手机,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连接工具,用途就是获取信息、帮助学习、生活,可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忘了出发点。
总结一下这些零散的感想,愿汇聚沉淀成未来坚实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