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母亲与女儿是一种很复杂的关系,时敌时友。刚出生的女儿会渴望父母的怀抱,但成长到五岁左右会开始对父亲这个异性充满崇拜,对母亲反而有一种略带“敌意”的情愫在哪里。可是,再长大些,女儿又会期待母亲的经验之谈。
这首诗是来自女儿的发泄之情。女儿不明白,为什么她看上的男子母亲不认可,并加以阻拦。个中缘由,恐怕只有那位母亲才知晓了。
1.咬文嚼字
髧(dàn):头发下垂状。
两髦(máo):男子未行冠礼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状。
发展到这一时期的人类已经从披头散发改为梳辫、挽髻,发饰也随着这一改变呈现在众人面前。儿童未成年之前,头发一般都是披散着,称之为“髫发”、“垂髫”。而古人是不剪头发的,孩子头发越长越长,将所有的头发绑成一把在把脑袋上或扎成两个丫髻盘在头顶左右两边。因此,这里对发型的描述来看,女子与她心悦的男子还小,说不定还是情窦初开的一段恋情。
2.父母之命有多重要
常规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理解便是古代女子婚姻全凭父母做主,其实不然。男子携带聘礼来到女方家里,这时候女方父母会对其有所了解,心中思量是否嫁出女儿。而女子虽然不直接抛头露面,却会在屏风、角楼等地偷偷观察。若是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小女子还想陪在父母身边”类似的话便会出现。此时,双方可以在缓和的气氛中结束这次说媒。
那么,古代真的存在不得不嫁人的情况吗?
答案是肯定的。两情相悦的婚姻有,但被迫嫁人的婚姻也肯定存在。古代生存环境并不比现在好很多,封建制度下的官僚思想,难免有女子作为政治、家庭的牺牲品。但这并不代表父母之命成了当时女子婚姻的现状。
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母女为什么会对男子有不一样的态度?
按理来说,母亲与女儿生存环境一样,在当时教育未曾大面积普及的状况,差距应该不大。或许,这来源于社会阅历的不同。随着岁月增长的还是母亲对未来生活的考量。相比于女儿奋不顾身去追寻爱情,母亲会综合考虑经济基础、人品等问题。
并不是说,母亲一定是对的,但她的考虑会更加有参考价值。无数的女儿在成婚成长后,总是会醒悟到,曾经自己排斥的母亲样子,正一步步出现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