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订阅专栏里吴军老师的《谷歌方法论》读者见面福利,有幸被选中,与大师面对面交流。
自己的体会:
1. 关于线上线下交互、区块链,还是生活、工作的具体问题,老师都能看透抽象的复杂问题本质,唯愿老师的“慧眼”永远明亮,我们亦能跟随智者远行。
2. 工作之余,老师的生活也是具体、有趣的,孩子的教育没有缺失陪伴,平时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平衡大师,羡煞众人。
3. 线上线下的交互作为新事物,更多还在炒作概念,要看结合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是否一定要结合。这里的体会:新事物不能盲从,要想清楚具体的目的,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一件事情的必要性。
4. 一个100分要优于三个90分,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培养孩子,取孩子之长,发挥到极致,而中国家长普遍补短。
问题1 线下线上的交互与新零售。
线上线下的结合说出了新的事情,因为老说线上没意思,但至于该不该结合不重要,苹果做了线上线下结合很成功,微软的O2O很糟糕。
那线上、线下该不该结合 ?阿里的线下线上结合,更多的是为了证实它的AI技术,为了证实它的支付过程。媒体喜欢也追这些新的事情。
不论采用什么技术,目的达到就好。线上线下结合,无人售货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关心的是:是否新的方式便宜、方便。马云采用区块链技术把假货的问题解决了,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
无人商店更像是一个大的贩卖机,背后还有很多潜在的问题:比如商品质量出现问题,退换货如何处理,能否真正扩展到很大?美国大型的商场也在做无人售货,顾客可以选择自己结算,旁边会有个保安看着,也可以人工结算。美国的仓储店,就可以去实体店里选好东西,网上下单后,可以去附近的店取货,或者免费寄给,有问题时退换货也方便。无人销售慢慢地在进化...
问题2:一般选择什么支付方式,现金、刷卡、移动支付?
哪种支付方式给的好处多用哪种,一般用信用卡,很少用现金,大额的付款用支票。常用的卡可以攒航空里程,加油时用的卡会有部分折扣。国内也有类似的卡,如黑卡、百夫长卡等。
中国的支付数是记账型:账上有钱,花钱记账;美国更多是信用型:先消费再还,但有的还不起就破产了,要求自己得自律。
问题3:成长过程有点坎坷,请吴军老师给一些成长建议。
甭管以前你的经历,只要大家能坐在一起聊天,成为同学,大家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的经历有多有少,不可能所有的好事都能摊你身上,有的人可能一路走来很顺,有的人可能会走一些弯路。走过弯路的好处你摊着,没走弯路的好处你也摊上那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一个顺风顺水,想要有吃过苦头人的韧性也是不太可能的。
很多客观的事情不能把控,哪怕宙斯背后还有三个命运女神。老师讲了本科学习推荐保研的经历和几个习过程中极天才的同学,别人还跌打滚爬的时候,这些人已经博士毕业了,但现在这些人不少在混日子。
所以,每个人要善用你的经历,学习不是某一个阶段的事情,不在于一开始跑多快,在于一直在跑,这时候你会发现所有人都不跑了,都歇着了,而你还在跑。
问题4 关于区块链相关的新工作机会,是否要去。
先回答三个问题
真正有意义的区块链技术,都有一个应用,具体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件事情假如没有区块链技术,是不是一样做(应用区块链的必要性)?
区块链不同于ICO,做区块链不一定要发ICO。
区块链(blockchain )一定是有意义的,但不一定需要发币(ICO)。吴军老师主要投了两家区块链公司,一家是DFINITY,做的事和以太网很像,不做金融,纯做技术,让别人来使用,增加技术的价值。技术应用于跟踪大宗商品;没做去中心化,没发币(ICO)。
区块链解决医疗数据共享是有意思的,但要看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做事情上,还是借着这个事情来发币赚钱。一个例子就是,做电动车可以做成马斯克,也可以做成贾跃亭。
问题5 美国的就医体验
在美国看病的优势:看病预约制,看病时时间很充足,美国看病遵守一些固定的流程,按照一套标准的排除法,把一些严重的问题排除,不会因为人为的因素引起明显的误诊。
存在的问题:1美国的医生胆子很小,做治疗很谨慎。2 层层上报制度:家庭医生首诊,大问题再转给专科医生,有时很啰嗦。3 好的医疗资源预约周期很漫长,如加拿大好多肿瘤患者去美国看。
比医疗更重要的是保健:美国60年代开始提高医疗水平,10年只提高0.7岁。提高保健水平,10年提高2.3岁。
在美国,当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份医疗保险,你的命是有基本的保障的。在任何一个国家,最好的1%的医疗资源都是有限的。
中国人看病的特点:
* 怕吃药,又不怕吃药,不怕吃抗生素,但怕吃一些慢性病的终身服用的药。
* 中国人看病宁可信百度说的,也不信医生说的。
问题6 事业上升期与孩子成长关键期之间的矛盾
1 家长给孩子最重要的是一个榜样的力量,孩子看见你为了生活打拼,是能够给他正面的影响的,增加努力学习的动力,像很多富二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2 孩子同伴的压力peer pressure,可以激发他的主动性,远胜于逼着孩子硬着头皮在课桌前学习。
3 对孩子的陪伴,经常会陪着孩子学习,而不是说我给你创造好的条件,学好学不好就不管了。
人的career是一回事,孩子是一回事,一个人不可能所有的好事都摊上,所以得想开了:是想接着往前走,多要钱,还是多陪孩子。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但是孩子成长的阶段过去了,就回不来了。
问题7:如果当前在美国工作,是否可以考虑回国工作,如果是的话应该什么时候回?
中国、美国两国之间,脚踩两只船肯定是不行的,成功的企业有自己适合的“土壤”,人也一样。新一代的企业,很难有中美都兼容,比如Google、Amazon,腾讯、阿里等。举个例子,饶毅在美国做的很成功,完全够评院士,但在中国很难评上。
具体到什么时候回国:如果在美国,处于事业快速上升期,不妨就继续待着,不需要改变;但如果你在美国混不出个所以然,想回国试试,可能也不行;还有,如果感觉美国的土壤不对,不习惯,趁早回中国,重新接受一遍中国“土壤”的洗礼,习惯一些新的做事方式,否则时间太长,回来之后人情世故都不通。
问题8:投资大师约翰·杜尔给出的公式“今日创业者=明日企业家”,请问老师,“明日企业家”的创始人都有什么样的特征?
一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马云就是很典型的代表,罗辑思维也是这样,创业初期遇到很多问题,好的创始人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糟糕的创始人会觉得“哎呀,这事做不成,条件不具备”。
二是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变化,你不能说认准了一个方向,做着做着发现不太对了就不改了。不要一味的坚持开始的想法,凡是一个公司最终做成的形状和早期形状差别挺大的。比如腾讯最早做IM分发收费,刘成敏找到移动开始收费,后来QZONE社交网络,当时自己的游戏不挣钱,后来当时互娱的任宇昕,现在腾旭的COO,使劲琢磨,尝试新模式,终于让腾讯变成了一家游戏收入超过40%的公司。
Other notes:
人不适合做投资人的特点:患得患失、不守纪律,还有在二级市场买了股票,天天盯着股票的。
投资:按照自己的预期,达到之后卖掉,这是与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正相反的,散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