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
原著:王西厢在《惊艳》一折处是王实甫对莺莺的第一次描写,一开始并没有莺莺的体貌进行极尽奢美的描写,他先是通过张生见到莺莺后夸张的反应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上马娇)这得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而后才不疾不徐地展开对莺莺的描写,而且层次分明,避免了华美词语大量堆砌引起的观者审美疲劳女主人公上(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王西厢人物形象塑造就是如此层层递进多侧面描写给人们留下一个外貌靓丽的淑婉女子形象。之后更是借助曲牌词来描写客观的外貌,内在的心理等一切言语以外的故事背景,像是小说中的番外丰富剧本内容。
越剧方亚芬:崔莺莺的舞台形象是袁派艺术的一大杰作。方亚芬师承演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既赋予凝重深沉的袁派唱腔以美妙动听的声色, 从而格外富有沁人心脾,耐人回味的魅力;又以自己的心灵感悟和 表达方式,使崔莺莺的舞台形象焕发出韶光淑气,给人以清新的美感。这在“琴心”一场,从“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垅”到“却原来 西厢的人儿理丝桐”的演唱中,她那声华情采和韵味意境中的艺术个性尤其显明突出。从象煞有介事的“闹简”到隐私泄露慌不迭地 “赖简”,她表演崔莺莺是在同张永梅表演红娘的对口戏中,运用欲盖弥彰的生活化细节动作,与对方一来一往的内心外化,情趣丛生,不时激起观众会心的笑声和动情的掌声。
及至“寄方”,表演崔莺莺求助红娘时突出改称“好姐姐”的声情神态,虽在美妙的一瞬,却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而临行时的内心矛盾又见之于欲去又回,包涵着继续求助红娘的企盼。这不仅为张永梅演唱“万事都有我红娘在,怕什么西厢隔万重”作了生动的铺垫,而且也为崔莺莺走上叛逆之路发出无声的信号。正是这种迈出幽闺去西厢的步履的艰难、曲折和沉重,这位相国千金的叛逆性格才给人以入木三分的感受。方亚芬塑造的崔莺莺舞台形象,似诗如画,达到了真、善、美的境界。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董解元的《莺莺传》),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生:
原著:王西厢塑造了一个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志诚种”,又带着点傻气的张生。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胆识张生在危难之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精通音律,多才多艺。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声诉说心事,随心而奏。张生又为了莺莺上京,一举夺得了头名状元。志成种,表现在得了功名后,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一往情深,刻骨的思恋着莺莺,并及时地赶了回来。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和才华。
越剧钱惠丽:表现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的痴态可观,傻样可爱;“寺警”中“俺来也”的出场,及其那段“五千众劫佳丽阖寺可围,护佳人救众难舍我其谁”的绍兴大板,声情壮激,气势磅礴,托出临危救难出自一介胸有成竹的无畏、豪迈和潇洒的书生,亮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彩色。跳墙赴约被莺莺视作“贼”时的瞠目结舌和跪地受审的哑口无言,乃至当场昏倒,没有唱段,全仗以形写神的做表,动人以情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红娘:
原著:红娘是个热心人”,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一是感激张生侠义地救了她们一家人。“我想咱们一家,若非张生,怎存俺一家儿性命也?”(《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二是她不满老夫人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这是俺老夫人的不是,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三是她认为小姐与张生郎才女貌,是天生地设的一对。“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正是通过这样的问答陈述,塑造出红娘的“热心”和义与勇的表现。
越剧张永梅:张永梅的红娘,从笑张生为“书呆子”到对他刮目相看,至老夫人“赖婚”挺身而出,鼎力相助张生与崔莺莺暗通关节的系列动作,同她表演红娘对崔莺莺的同情和爱护的真情美意融会贯通,交 织出一道成人之美的风景线,清纯亮丽;在全剧大转折的“拷红” 一场,从和盘托出西厢实情的顺水推舟,到反斥老夫人“三不是”的随机应变,促成张、崔的婚姻,演得入情,唱得出色,将主持公道和声张正义的人格力量,恰到好处地从卑微者的身份中彰显出来,不失其师传神写照的风采,一个聪明伶俐的红娘形象,演绎得可敬可爱,活灵活现! 剧中丫鬟红娘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