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码字,每天我都会看大量的文章。小甜文读后特别沁人心脾,励志鸡汤也是涨粉利器。写得多了,也常常思考,有些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放下了也没觉得少了什么。可有些文章,却如橄榄入口,酸甜清香,回味无穷。趁着这两日清闲,就把最近各个平台上的热文汇总一下。
1、杨熹文《你弱的时候,坏人最多》
这篇文章从一个二十三岁小姑娘的抱怨开始,写了自己和朋友几个人不断奋斗的故事,不断质疑人性,质疑命运,却发现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生活用最残酷也最真实的方式告诉我,坏人很多,是因为自己很弱,他们一眼看穿了我的窘迫,这窘迫出卖了我的弱小,它被放大被利用被娱乐,掩盖住人性所有的闪光点。这也让我懂得,一个人,唯有强大,才有选择的权利,才有被重视的资格,才会做出最有力最有尊严的反击,否则无论你逃离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会发现那里的坏人特别多。”
据我所知,杨熹文如今独自打拼在新西兰,所遇到的挫折和困境想必比我们这些有家人陪伴的人要多很多。得出结论不难,难得是从一段经历中总结出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一段浓度很高的人生洗礼,你越弱,命运的骇浪就越肆虐。变强大是逼仄时唯一正确的出路。
2.闫涵《亲戚把我拉黑了,但我不后悔》
这里面的事情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遇到,客人盯上了孩子的玩具,硬要拿走,母亲选择了尊重孩子的感受,结果被亲戚拉黑。老实说,大多数情况下,大人都会自顾自的解决问题,为了自己的面子根本看不见孩子噙着泪花的眼睛。闫涵妈妈的做法真的很棒,直接引发我写了一篇文章《感受比事实重要》(《要尊重的除了事实,还有别人的感受》)。对于孩子的感受,很多父母都把它排在了事实的身后。
比如,学习英语非常重要,将来出国旅行、留学都需要,我们总觉得未雨绸缪是对的,所以强迫孩子一定要提早学。比如,锻炼身体培养胆量品格非常关键,家长总是督促孩子报名参加各种拓展活动,我们觉得胆识超群才是好样的,所以遇到孩子怯懦踟蹰就感到耻辱丢人。
我们关注的永远是我们的坐标体系,是我们的衡量标准,事实上谦让包容、勤奋刻苦、勇猛无畏都是对的,但这不代表对错就可以取代孩子当下的感受。她也许就是舍不得、没兴趣、胆子小,那一刻她已经孤立无援手足无措,如果作为家长依旧选择站在冰冷的评判台上强调事实,而否定孩子真实的感受,久而久之,TA可能再也不愿去袒露自己的心声。
3、孙晴悦《二十几岁住在哪里对你有多重要》
是啊,不光是巴黎,“每个城市都有它与生俱来的气质,并且这样的气质将在你年轻的时候,悄无声息地浸润你,影响你,改变你”。
看似是讲居住地,其实是在说眼界,是在讲更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讲你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都会在日后留有余香。你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部电影,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陪着我们成长,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那些细碎的过往,像泛在岁月长河里上的波光粼粼,只要有暖阳,便会渐渐浮起。
4、爱睡觉的邓公子《讲真,生为穷人不是你的错》
看过很多写贫富的文章,这篇的观点很中肯。开篇是用知乎有一个很火的话题“为什么很多人辛苦劳作一生,却依然生活在底层?”引入的,“答案有很多个,其中都指向一个核心因素——出身。”
“出身是决定绝大部分人阶级的主要原因,而社会越是稳定,阶级固化也就越明显,底层人士实现阶级跃升的几率也就越渺茫。我并不因此沮丧,从生活本身的体验出发,阶级并不影响我体验生活的全部乐趣。不过,我倒因此坚定了一条信念,对底层人士的贫穷不做人格判断。相反的,我对远离穷人、穷人思维、你穷你有理的文章保留意见。”
这样的开篇,看得我惭愧,很多时候,我们把穷和丑恶、狭隘、低级画上了等号,丝毫没有看到他们为了任何一个向上的转折赌上了所有的幸运,押上了全部的力气。别再诋毁他们不努力了,他们的努力像脚步最孱弱的蚂蚁,轻易就会被命运的狂风卷起。你不帮可以,别心知肚明地跟着嘲笑鄙视。
5、子鱼《葬礼,是最残酷的教育》《替不了》
也许你还不熟知她,可是读她的文章能让我失神坐过了好几站车。好不容易查到她的公众号,发现她真是个随性的江湖儿女。排版特别随意,有的行间距都不一样,比起现在炫酷炸天的动画配图,真是不知道要落后多少。可是文字却接地气、有质感、特别深刻走心。
“每一个公主的悲惨人生,都是从失去至亲那天开始的”,这几个字,扣得人心惊。葬礼是我们每个人跨不过去的成人礼,从失去到接受失去,子鱼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最近我公号上转载了她的《替不了》,那篇是个反转剧,看似全是子鱼的碎碎念,却有浓得化不开的无奈和怀念。浅水喧闹,深潭无波。读这样的文字,才能和真实的生活对视。
码字的人,特别珍惜那些滚烫真挚的情感和力透纸背的佳句。无奈篇幅有限,选取得不充分,还有好多好多我喜欢的文章没来得及说两句。好在我们都不赶时间,下次读到什么,我再来和大家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