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将至,母亲又开始张罗着给我们姊妹几个包粽子了。
这是每年端午节母亲必做的一项工作,尽管我们劝过她多次,说满大街都是卖粽子的,花钱买点就行了,何必辛苦自己呢!但母亲说,端午节包粽子是我的一个习惯,如果不包就感觉心里少点什么。其实母亲没有文化,对于端午节包粽子的纪念意义并不了解,她只是知道我们姊妹几个端午节的时候爱吃她包的粽子而已。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开始张罗着买包粽子的食材,从清洗晾晒芦苇叶、到挑选泡制糯米以及上笼蒸煮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都是母亲一人亲手完成,父亲只是一个她的助手。我们小的时候,对于每年端午节都是有所期待的,因为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差,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梦寐以求、美味香甜的粽子,平常的时间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平常的日子不用说吃糯米了,就是一般的大米母亲也很少蒸米饭,因为吃米饭对于我们这样的贫困家庭其实就是一种奢侈,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家里面来客人了才会吃,炒上几个能上桌的菜配上米饭用来招待客人。以前端午节的时候,母亲提前半个月都要准备食材。我家村庄北面是一条常年湍流不息的大河,河中间上长满了芦苇,形成了一个几公里长的天然芦苇荡。端午节之前,母亲会约上几位邻居挎着竹篮,踩着自制的小木船一起去采摘芦苇叶。摘苇叶的时候,其实要冒着很大的风险。由于河水湍急,再加上水底枯萎老芦苇的根茎,母亲的脚曾多次被刺破,小臂也经常被划出道道伤痕,甚至有时候乘着小船去深水区还要冒着翻船的危险。糯米的挑选和泡制也比较讲究。由于我们本地并不生产糯米,所以,端午节之前父亲都要去离家20多公里的集市上去挑选上等的糯米回来。由于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父亲每去一次来回都要一整天的时间,靠双腿走路又背着几十斤重的米袋子其实并不轻松,只是年幼无知的我们感受不到那种辛苦罢了。包裹粽子的过程也比较麻烦。由于芦苇叶比较窄,一般人总是包裹的不够紧实,缠绕棉线的方法也不对。母亲说她也是跟着姥姥学的,学的时候也受了姥姥不少的训斥。至于我们只知道享受母亲的手艺,根本不懂得如何学习和传承。上笼蒸煮的时候,都是父亲在灶前烧火,母亲把握火候,忙忙碌碌的需要半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放学回家的我们顾不上洗手,抓上一个粽子就跑出家门向小伙伴们炫耀去了。近几年,母亲制作粽子的手艺也在改进。以前,母亲固定不变的就是红枣、豆沙两种口味的。后来,有了孙子之后又增加了肉馅的,说是小孩都在长身体,要给他们增加点营养。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母亲又在馅料中增加了葡萄干、蓝莓和草莓等几种口味的,几个孩子都喜欢爷爷奶奶包的粽子。现在,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有一天老人真的不在了,再想享受一下粽子的香甜是不是也是一种奢望了。尽管街上花钱都可以买到,但那种亲情的感觉还能体会的到吗?即使制作粽子的过程是那样的艰辛,但母亲从来没说过采粽叶的辛苦,没说过泡制糯米的复杂,也没说过蒸煮的不易,只要看着子女们吃着香甜可口的粽子,她就会露出幸福的微笑。昨天,母亲打电话通知我们姊妹几个,今天晚上到她家聚会,大家一起学习如何包粽子。我想:明年的端午节,我们一定要让父母享受到孩子们包的粽子,享受他们老年人应该享受的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