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不能、不可以”,直接下解决式指令
小男孩比起小女孩更容易接受组织化,规则化的行动模式。小男孩还在懵懵懂懂的12岁之前,真的更需要黑白分明的规定,以让他们知道行动的规范与步骤。与其留下想象空间,和他们讨论,等着他们自个儿想通进而自律,不如趁着他们心性柔软时,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
管教男孩,先从“铁的纪律”做起
既然男孩渴望获得权威的指引,在给予男孩循循善诱的“爱的教育”之前,我们或许更应该让他们先服膺于“铁的纪律”。
面对年龄还小的男孩儿,我们要固守“老大”的身份,成为他们尊重的权威,不容他们随意挑衅。我们要坚持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情境、每一项任务所执行的流程与规范,绝不能轻易妥协。
不要认为这么做是残忍的事情,孩子的身心线条需要持续不断的修建与锻炼,并浇灌以爱与道德的养分。
让他们能从他律变成自律,将规范内化成人格的一部分,并以坚实的价值观作为人生之路的向导,他们终将感激我们的付出。
而有效的“他律”,通常都需要适当的语言表达和引导方式,才能让男孩深植心中,养成稳固的行为模式。虽然很多男孩让大人头疼的问题就是“怎么讲也不听”,但其实只要拐个弯,真正“搔到痒处”,用男孩习惯接受,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说、来教,就能发挥事半功倍的行为引导效果。
妙计一:直接把规定植入大脑,内化为自觉行为。
基于男孩渴望组织化,秩序化的倾向,我们一定要为他们制定一套合情合理的家规,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向他们持续传达这种规矩的意义所在。对家人,对自己,对他人有什么益处?不遵守又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同时也要让他们清楚不遵守时,会有什么样的处置方式?
一个很有教养头脑的朋友,推荐了一个好方法。
他把家规用白纸黑字写清楚,每周花一小段时间,让孩子从头到尾念一次,暑假期间更是天天提点。每当孩子受罚事,他也会要求孩子把相关规定,反复念诵。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这种被诵洗脑的模式就要发挥出了惊人的效果,很多规矩已根深蒂固的烙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成为了他惯有的思考模式,以及待人处事的自觉行为。
妙计二:应该说“要怎样”,不要说“不可以这样”。
这里说一个我家儿子乐乐的一个小故事。每当淫雨霏霏的天气里,乐乐就特别喜欢去踩水洼,而且要踩到水花四溅,才够爽。在没有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每次都会告诉乐乐 “不要踩水”,话才落地,我必定会听到一声清脆的踩水声。要是水洼又大又深,我必定尖叫到“不要踩水”,更是会鼓动他上来一次动作更大更刺激的踩水实验。
直到看到这篇文章告诉我,应该换一种提醒的方式,我的提醒方式变成了,“”有水,就跨过去”,或是“有水,我请绕过去”。
这种直接的“解决式”的指令果真奏效,孩子的脑袋里面一丁点儿促狭的意念,还没来不及滋生,就自动归顺于这种干净利落的指令了。
妙计三:正面、简明、有执行步骤的指令,男孩才会照着做。
对于孩子,解读信息的方式,尤其是男孩,经验就是:正面、直接、简短、具有解决功能的指令,效果更好,不致事倍功半。例如,对于做功课拖拖拉拉又三心二意的孩子,与其跟他说:“写作业不要拖拖拉拉!”“复习功课时不要玩这玩那的!”不如说:“请专心习写功课!”甚至更清楚的规定:“请在30分钟之内写完!”然后按下计时器走人。
我们在教养孩子是往往会忘记修饰言语,尤其是孩子常见的老问题,我们更会忽略自己传达信息是不是有瑕疵。如果始终不见成效,不妨多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经常着眼于“不”:不能这样,不可以那样,你再怎样就给我小心点儿……
这种否定的表达模式,通常只是让说着发泄的不满情绪,确无助于“听者”解决问题。再情绪发泄之后呢?孩子还是因循苟且,我们也只有继续咆哮。现在就来想想哪些信息需要转变了,让我们针对孩子的问题,重新提出正面、清楚、有效、可执行的“怎样做”的行动方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