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了多日的雨夹雪,终于如约而至。难得的桃花雪呀,虽然只是匆匆而过,也不会在第二天留下多少足迹,但足以点燃了整个朋友圈。
这是去年冬天至今的第二场雪,均是轻描淡写,算不上是一场好雪。好雪究竟是什么样的?那得回溯到几十年前。
那时的冬天真叫个冷!每个人都穿得圆滚滚的,像只摇摇摆摆的企鹅。家里没有暖气,街上极少汽车,天地间造热的就只有煤炉和燃气灶,还有人。大地被冻得彻底,浑然是个冰箱。
从入冬以来,雪几乎没断过。不是零星小雪,就是鹅毛大雪,又或是化雪。总之,一个冬天,见得最多就是雪,多得有些招人烦。
若是超过大半个月没下雪,老人们就会说:“干冬湿年下。等着吧,过年一定会有一场好雪!”果不其然,年三十那天昏沉沉的,寒风刺骨,一场大雪蓄势待发。傍晚,天空就开始飘起雪花,继而越下越大,纷纷扬扬的雪花扯絮般铺天盖地而来。人们不会慌忙跑出来看雪,而是都司空见惯地缩着脖子,匆匆往家赶,盼望早点围在火炉边烤烤冻僵的手。到了晚上,热气腾腾的年饭,就着外面茫茫的一片大雪,瑞雪兆丰年哇!
“干冬湿年下”,这句俗语,原本我是把它认作了一个自然法则,但今年是干冬,也是个干年下。
那时的人若有微信,刷爆朋友圈的会是什么呢?满桌的美食,噼里啪啦的鞭炮,过年的新衣,成捆的小香槟,亦或是毛票的压岁钱?
任何时候,都是物以稀为贵,那时缺物质,现在缺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