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工作的时,我的老师张富英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她的儿子4岁时,还是做什么也没耐心,三分钟的热度,做老师的都知道,这是未来学习的大忌。想了好多办法,都收效甚微。
孩子特别爱吃桔子罐头,每隔一天,就给他买一个。有一天买罐头时,张老师灵机一动买了俩个,拿回家对儿子说:爸爸上班好辛苦!再过三天,爸爸回来一起吃好不好?儿子说:好!原先隔天就能吃上罐头,现在要等三天,孩子等得好苦。一会儿爬到柜子边瞅瞅,一会儿过去摸摸,老问妈妈:爸爸怎么还不回来?看见孩子那馋样儿,真心酸!可张老师硬是装作没看见,直到周末见到爸爸,孩子才欢天喜地地吃上罐头。就这样,她不断地让孩子“等一等,再等一等”!后来儿子的耐心还是可以的。
我那时只当一个故事听,只是觉得张老师好有智慧吆!后来看书才知道这叫做:延迟满足。
等我生下儿子以后,我使劲儿地娇惯着他,唯恐他受一点委屈。上街他指什么,我就给买什么。直到儿子四岁那一年,我和儿子在街上“狂购”时,遇到张老师。她毫不客气地批评我:现在他要什么,你就给什么!长大要星星月亮,你也能拿来?这样娇惯孩子是在害孩子!……
那天回家我想了好久好久,是啊!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写上去什么,就是什么。当时,我背下一句话——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对父母们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自此,我开始找书看,找人请教,希望画上去的每一笔,都不是败笔!
我带着孩子,亲近大自然,慢慢让他忘记“狂购”的痛快。
我不断和他讨论:
这一周你每天去幼儿园,咱们周末就回老家放风筝,好不好?
矫正眼睛,咱们去了32天了,和其他小朋友比,你是不是第一,你还能坚持吗?
今天中午在幼儿园睡着了,真好!明天中午睡个好觉觉,妈妈给你贴个笑脸!好不好?……
当儿子努力“刷新”自己的纪录时,我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拥抱,给他一些小小的奖励,从而让他坚持,再坚持!
我知道孩子还那么娇嫩,吃不住刀劈斧斫,不能进行强制的刻意的训练,那样只能满足大人的控制欲,只会破坏孩子对世界的信任,会误伤孩子的!
年幼的儿子,让他自觉地控制自己“想要的”,很难!如果儿子坚持“现在就要”,我也不会刻意让他坚持,不会勉强孩子。因为延迟满足不是对快乐说“不”,而是帮助孩子达成短期快乐和长期收获的平衡,让生活越来越甜。
不管什么时候,我和孩子说好的,一定做到!我和孩子的感情越深,偶尔限制他,也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越信任我,情绪会越稳定,亲子活动会更加有效。
再大一点,我就鼓励孩子自己提要求:
妈妈,今天我把作业写完,把《剑桥英语》课文背会,我可以玩儿一小时游戏吗?
妈妈,我每天早上跳绳,跳够30天,你可以给我再换一双旱冰鞋吗?我要单轮的!
每周我都到书店看《丁丁历险记》,你猜我有发现什么好书了?……
我发现,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控自己的事,不喜欢他就可以随时停止“等一等”,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如果他有足够自主的机会,而且有我们的支持陪伴,他的自控能力就会越强!
儿子也尝到了甜头:他在“等一等”中学会自我控制,在“等一等”中学会抑制欲望,从而获取更长远或更大的收获。
让孩子“等一等,再等一等”,是一生幸福的基础。
孩子长大后,我在一本心理学书上看到这样两段话:
李岩老师认为,孩子的成长有很多阶段,在3岁以前,建议给孩子充分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回应,这是孩子学习认识情绪和平复自己情绪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给孩子打好足够的根基,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适当限制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就不会那么困难。
米歇尔的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这一结论与最新的神经发育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我万分庆幸,当年儿子正好4岁多;我万分庆幸,当年自己几乎没有野蛮粗暴地让孩子“等一等,再等一等”!
可还是有一件事,我却万分后悔!
孩子9岁那年,院子里的孩子玩起了变速车,放学后,总是结群呼啸而去。孩子和我讨论要买车时,我随意说:等一等!期末考完再说吧!当我期末再提起时,孩子已经不积极了。等到初中时,我忽然觉得,骑自行车也是一项必备技能,立马买来车,可无论怎样诱惑,儿子只是勉强跨上去,走直线。假如9岁那年……
假如就是假如!唉!我让孩子“等一等,再等一等”却不看火候,留下终身遗憾!虽然,儿子现在笑一笑安慰我:妈妈,没关系!
爱孩子,就必须细心地呵护孩子。让孩子在“等一等,再等一等”中学会克制、学会奋斗;让孩子在“等一等,再等一等”中抑制冲动,抵制诱惑。鼓励孩子不懈地努力,去体验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