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正文48~60页。内容:《育才二十三能》、《育才十字诀》、《致育才之友书》、《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
今天内容较杂,从以下方面记之:
一、对孩子百利而无一害的“常能”。
“常能”即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技能。”陶老将育才学校出之学生的“常能”分为十六初级常能和七项高级常能。
初级常能:书写记录、善听能说、知进能退、助人学习、管账理书、会查字典,这些常能是工作、学习方面的;烧菜做饭、洗衣补衣、种树理园、装潢房屋、油漆修理、游泳急救、唱歌娱乐,这些常能属于生活方面的。
高级常能:会开汽车、打字速记、安全接电、担任翻译、临时演讲、领导工作。
看到这些技能真是令人感动又心生羡慕。感动于当时教育的人性化,那时的孩子们从小就有学习方法,工作技能,生活常识与技能的学习与锻炼。羡慕于这些常识与技能都有老师专业系统地教授。从学校毕业就能快速进入社会人的角色,而不至于初到新环境一切要战战兢兢地学习。
这些常能的学习,保证了毕业生将来有质量的生活,有底气的工作,有艺术的熏陶。这也充分说明了陶老为何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方针,也印证了“从老百姓中来,到老百姓中去”的教育宗旨。
二、哀生民之多艰,全力以赴。
“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世人皆逐利,这是人之常情。而陶老倾尽一生办学校,经历无数难关从不放弃。香港失守后,南洋接济断绝,他依然想尽办法改善学校条件。他在《致育才之友书》中这样写道:“我们想从今年兴学节起,于最短期间内筹足这二百万元的款子,奠定育才学校经济基础。……只希望个人的少数朋友,而给育才学校以大力之赞助……倘蒙慨允赐助,则我们可以用十年树木之方法,完成百年树人之大计。”
为了实现中国教育的转型,为了更多的孩子能得到学习的机会,陶老先生无所不用其极,这种心比天高,愿难实现的处境让人难过;坚决果敢,诚恳求援的举动让人感动。他的付出,回报在了孩子们身上;他的坚持,点燃了中国教育的希望之火。
三、就地取材,促进团队成长。
“艺友”,就是用朋友之道教人学艺术或手艺的人。“凡学校有一艺之长的教师,便可招收艺友。”
这让我想起了各个学校的“青蓝工程”,也叫“师带徒”活动。这是最好、最快的促进团队成员共同进步的形式,没有之一! 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探索,这些活动已经在一些学校开花结果。青年教师有老教师引领,老教师有青年教师督促。这就使一部分青年教师迅速确定目标,发展趋势良好。这种形式无论在教师关系促进上,还是团队素质提升上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样,“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
四、逆向思维,结果超乎想象。
以前做几何题,我们经常会逆向思维,由求证的结果推到已知的条件似乎更简单一些。现在我们总说每节课都有想想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思考顺序一颠倒,追根溯源倒是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简单明了。就像陶老说的“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反过来考虑考虑,便豁然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