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小时,总计895小时,第865日
阅读《康德》第4章
如果运用得当,知性会产生真实客观的知识,但另一方面,知性也会诱人产生幻相。在对“纯粹理性”的探究中,康德试图诊断和批判的正是这种诱惑。他的论证再次同时拥有主观面和客观面。他描述了一种特别的能力,即不合常理地运用理性。
所有可以给予我们的客体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概念化:一种是作为表象概念化;另一种是作为物自体概念化。康德还声称,范畴可以应用于“现象”,但不能应用于“本体”。现象是“可能经验的客体”,而本体是只有通过思考才能认识的对象,如果将它描述成经验的对象,则毫无意义。
理性的这个“观念”包含所有形而上学幻相的来源。因为,我们可以合理宣称的所有知识都从属于可能经验的“条件”。渴求关于绝对者的知识就相当于渴求超越使知识成为可能的那些条件。
只有当纯粹理性融入了我们的思想时,“幻相的逻辑”才开始迷惑我们。纯粹理性力图用去除了所有经验条件的“理念”而非“概念”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这个事实使纯粹理性独具特色。
二律背反是一种特殊的谬论,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前提下推出一个命题和它的反命题。在康德看来,二律背反不是真正的矛盾,因为构成二律背反的两个命题都基于错误假设,因而都是假的。他将“这种对立命名为辩证的,将矛盾命名为分析的”
以其传统的形式,本体论论断不仅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而且证明了上帝的完美。其他两个论断似乎都无法证明上帝的绝对完美:它们仍须依赖本体论论断提供宗教情感的理智基础。本体论论断如此展开:上帝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存在者;此完美必须涵盖了善、力量和自由;但是也必须涵盖存在。一个存在的 x 的概念是比 x 更完美的某物的概念,取消了存在也就取消了完美;所以存在即完美;所以从上帝作为完美无缺的存在者的理念,必然得出上帝是存在的。
有时康德会暗示,自我意识的“我”指的是一个先验的对象。因为看起来似乎是,在证明了“我”并非经验世界的一部分后,康德为我们提供了理由,把“我”视为存在于经验之外的物自体的世界。这不是康德之论点的合理结论,相反,这是对康德企图用“我”来揭示的谬误的又一次更微妙的重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