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是指可操作性。什么才算是可操作性呢?就是我们的“道理”与受众相关。我们常常收到家长和孩子们(粉丝们)的反馈“你们讲的很好,非常高大上,可总觉得起不到作用”。这是一种典型的假营养现象。受众既然已接受了你的“道理和观点”,可他为什么觉得没有营养呢,那是因为我们的素材和内容出了问题。
"接地气"要以“我”为中心
素材内容的选择原则
素材和内容的选择,首先应与“我”相关,它们应该都是“我”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其次,所举的例子(素材内容)可以对“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小白杨在成长)主张“让孩子画出他的所思所想”,他觉得是什么就画成什么样。有些家长和孩子可能都觉不“像”,“像”或“不像”是一个技术培训的过程,一般初中生通过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达到,高中生8个月的时间就可以通过艺术类高校的美术专业资格考试。而“画他所想”才是最难的,因为这是“创造”过程,而“创造”是无法通过训练达成的。绝大多数的小朋友喜欢画画,这是为什么呢?学龄前的小朋友语言相对比较匮乏,驾驭语言的能力有限,而画画对他们来说却是比较容易的,得心应手。正是如此,画画成了他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小白杨在成长)主张“让孩子画出他的所思所想”,他觉得是什么就画成什么样。有些家长和孩子可能都觉不“像”,“像”或“不像”是一个技术培训的过程,一般初中生通过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达到,高中生8个月的时间就可以通过艺术类高校的美术专业资格考试。而“画他所想”才是最难的,因为这是“创造”过程,而“创造”是无法通过训练达成的。绝大多数的小朋友喜欢画画,这是为什么呢?学龄前的小朋友语言相对比较匮乏,驾驭语言的能力有限,而画画对他们来说却是比较容易的,得心应手。正是如此,画画成了他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
而在错误的“画画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孩子“创意”方面的潜能慢慢的被抹杀了,取而代之的却是“画技”的培训。时间一长,随着孩子驾驭语言能力的提升,对画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寡淡,最终会放弃;另一方面,在“像不像”观念的误导下,孩子们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无论他怎么努力提升“画技”,终究超越不了照相机。把这个道理讲给家长们,他们会觉得有用,因为我们找到了家长们在美术教育中的困惑。相反,高大上的素材,很能引起“我”的关注,因为你讲的内容离“我”太远了,也不能指导我们如何做。如某位艺术家说过什么,某位教授说过什么;亦或中美贸易、国家政策、中央文件、国际观点等等这些素材。
观点“落实”的说明书
“接地气”也是把观点“落实”的指导说明书,具体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作为录播或演讲时,受时空场景的限制,不像聊天、座谈会、直播场景那样可以实时互动。决定了我们要分门别类的设计应用场景,在梳理文案时,需要特别下功夫。说是特别下功夫,是因为工作量大和你的“编辑”能力。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我就就真正走到“群众”中去了,进入市场也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儿。
“讲人话"就是以“我”说话的方式中心
“讲人话”开宗明义,“讲”就是“说”,即口语传播,不是书面语。一般我们在讲课或演讲时,习惯先梳理好素材“写”下来,再反复的训练。而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把“书面语”不自觉的当做“口语”来使用了。这会让受众有些“不习惯、不适应”的感觉,甚至会“听不懂”。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听明白。那什么样的语言才是他们能“听明白”的话呢?“与群众保持一致”是最好的答案。模仿他们的语气、语调和句式去“说话”。这一点儿我在“口语传播句式的选择与应用”里曾经谈过了。总的意思就是按照受众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语言。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原创 小白杨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