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普通股民从股市抽身转而进入基金市场,使得基金投资在国内金融市场散户投资者中的热度不断攀升,更是促使新基金的配售比例屡创最低纪录。然而,很多基民或许已经发觉,2021年的基金收益情况远比2020年差很多。这样的情况,不禁令人怀疑是不是因为更多人的盲目涌入,反而令基金投资领域增加了更多不稳定因素呢?自己是不是该寻求一些更专业的基金投资指导?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我选择了这本《基金投资的真相》。
可惜,当我真的打开这本《基金投资的真相》后才得知,原来这是一本写给金融领域专业人士的书。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本书的目标读者是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私人财富顾问、挑选基金经理的咨询师等。或许可以从这本给专业人士的指导建议中,反推出一些散户做基金投资的妙招,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我读完了这本书。最终,我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一本非常专业的书,不是外行人就可以随便读懂后付诸实践的,不过多少会对普通基民识别优秀的基金经理有帮助。
据《基金投资的真相》中指出,金融市场是不能轻易被解释或简单地打包成一组数学公式的。金融市场充满了噪声且有极高的不可预测性,在金融市场中成功运作的唯一途径就是避免被这种混乱所愚弄。这本书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础视角,即通过行为来观察资本市场。从而可以帮助金融领域专业人士克服行为偏误,并告诉他们如何利用行为偏误进行投资。
就我个人而言,在《基金投资的真相》这本书中,有些理论还是挺颠覆我的认知的。比如,书中提到的“55/65/75”法则,即股票市场在55%的天数、65%的月份和75%的年份中产生正收益。在我的印象中,股市是长期处于熊市的,哪有那么多的正收益?不过,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浅显易懂的理论,比如,在讲到锚定偏误时提到的“沉没成本”,正是现实中很多散户被套牢时不愿意割肉的关键。
据《基金投资的真相》中介绍,所谓“锚定偏误”,是指我们倾向于给予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数据过高的重视。一个典型的锚定例子是,除非公司股价再次涨到成本价以上,否则绝不卖出。这种现象通常也被称为“沉没成本”。已经为该股支付的成本并不是最重要的。相反,重要的是,该股现在的价格值多少。而现在的股价是由发行股票公司未来的前景所决定的。
在《基金投资的真相》中,首先令我感觉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就是关于发布财报时期电话会议的。即使作为普通股民,我相信也有人曾关注持仓股票的财报及相关电话会议的新闻报道内容。在这本书中,作者建议要警惕那些不肯直接描述商业结果,而是用大量限定性词语和修饰与间接回答典型投资者问题的新闻稿。如果公司管理层在其财务业绩报告中有所保留上,(无论是在新闻稿还是会议上),这就表明公司经营存在障碍,尤其是相对竞争对手而言。公司管理层经常在新闻稿或电话会议上吹嘘他们精心准备的、非通用会计准则下的业绩衡量标准。如果你在电话会议上发现没有一个买方研究分析师发言,这就是公司管理层有倾向影响卖方研究分析师群体的证据。留意公司管理层在描述主营业务状况时选择的用词。凡涉及用于描述成功与失败的词汇都提供了行为信号。
很多人应该都在基金产品的宣传材料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在《基金投资的真相》一书中,也强调了这一观点,相关内容出现在“第五章如何寻找优秀的基金经理”部分。在我看来,这也是全书中对于普通基民来说,在基金投资方面最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在这一章中,作者指出,一贯严格执行有具体定义的投资策略的基金,在持仓集中度高的时候业绩表现最好。如果一定要考虑历史业绩表现的话,它也只能在基金选择过程中起次要作用。我们应重点关注基金在策略一致性和持仓集中性方面的行为。此外,作者还指出,大多数证券价格的波动并不是企业基本面变化所导致的。相反,股价波动主要源于投资者非理性或情绪方面的反应。
纵观整本《基金投资的真相》,作为一个外行,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优点是在每章的结尾都有一段“本章回顾及下章展望”。尤其是在本章回顾部分,都简单总结强调了本章主要介绍的理论观点,有助于读者把握每章的重点内容。但对于普通基民来说,这本书还是过于专业了,即使认真读完整本书,也只能停留在理论理解阶段,没有条件付诸实践。而对于金融领域专业人士,我相信这本书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可以从策略到实操全方位指导和帮助他们,完成改善并优化投资流程、识别常见的投资行为偏误、利用行为学方法和行为洞察力进行基本面分析、进行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的评估与选择等一系列专业操作。(作者:李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