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聚类,第二大脑可以通过聚类形成新的结构。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分类和聚类,分类的工作很多是通过组织和标签来完成的,聚类则要通过算法来完成。
例如,在第二大脑里,有一些反射区,“宗教”“真理”“科学”“预测”“人性”“无知”“时间”等等,它们都是我人为分类的结果,但以“宗教”反射区为中心的分析,发现算法把“宗教”“预测”“人性”“无知”“时间”这几个反射区在知识图谱中聚拢到一起。
“宗教”和“预测”聚到一起,其中原因,因为很多宗教都宣称它们可以预测未来;“宗教”和“人性”有联系,也可以想象,因为信仰是人最根本的精神需要;“宗教”和“无知”有联系。
还可以想象,很多人因为无知才盲目信仰宗教。
但是,“宗教”和“时间”这两个反射区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
因为所有的宗教,都要回答“什么是永恒”这个问题,而永恒本质上又是一个时间问题,所以两者有关联。
这种关联让我们同时加深了对宗教和时间两件事的理解。
类似的例子还有,孤独和写作有关系、和失败有关系,但孤独和创新有关系吗?
有的话,是什么关系?
这都要靠聚类的算法来告诉我们。这些算法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有没有联系,还可以用数值标明联系的大小和强弱,非常有帮助。
发现这些联系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知识的总体不仅仅在于每一条知识本身,还在于各条知识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认为,一个事物的本质,就是它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乔布斯说过,人类创造的本质,只是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
这个联系越是意想不到,创造出来的东西就可能越有意思。
乔布斯发明了智能手机,这个手机是把音乐播放器、传统的手机、互联网这3样东西创造性地组合到了一起,但这3样东西本身,都不是他发明的。
现在俄乌战场上有一个决定性的武器叫无人机,其实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有了,但那时候的无人机既没有摄像头,也没有算法,现代工程师把这两个新要素巧妙地组合到一起,就变成了全新的无人机。
我们现在写一篇文章,也不是要去发明新的汉字,只是对现有的汉字重新排列组合,它就变成了一篇新的文章、表达了新意思。
简单地总结,创新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而是把不同要素重新组合起来,变成一个新的事物。
所以,发现不同事物之间新的联系就非常重要,它是做出新组合的基础。
这些新的联系,在文学艺术领域,是创意;在工程领域,就是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