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马华兴老师的《思维破局》,看完他对于“木桶理论”全新的阐释,不禁拍案叫绝。对于个人发展而言,马老师最后的结论无疑是一个非常高效的策略:1 首先得有个坚固的桶底(即你的一些基础的职业能力得达标); 2 要有尽可能多的长板(培养几个优势);3 常伴和短板组合,成为一个系统,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
看完这篇,让我想到一个月之前曾经就A同事的个人发展和B同事聊到A的“长板”和“短板”。
A同事的优势非常的明显。他虽然一直从事市场工作,但他的技术水平和我们的技术研发同事相比绰绰有余,对于客户的敏锐度也是可圈可点,而且本人非常好学上进,思维敏捷,但可能由于上一份工作环境的因素在他身上留下了一个很大的bug,与至于他和我们的销售老大在一些公开会议上居然发生了互撕的情况,在发生了两三次之后他个人在老板心中的image一下子拉到了谷底,当时他的职位其实和销售老大是同级的,这之后公司架构调整,他去了另一个销售团队,表面看是降级了,但这样他和销售老大基本就碰不到一起了。
对于A同事的发展,B同事觉得很可惜,因为他非常欣赏A同事的做事能力和发展潜力,但感觉他的职业素养这块“短板”极大地限制了A同事的发展,因为我们谁也无法客观地说清楚他和销售老大的互撕中孰对孰错,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各打50大棒,所以从结果来看,好像确实是因为他的这种非常不职业的做法限制了他的个人发展了。
巴特这个事情还没有结束,A同事转到新的销售岗位后,和新的上级配合的非常好,因为他懂技术,并且客户敏锐度高,所以他很快取得了几个大客户的信赖,虽然转销售岗没多长时间,但是他的成就和之前的销售比起来,已经是非常大的突破了。他自己的短板依然存在,比如我已经很长时间没看到他和内部的其他部门进行一些深入的,面对面的沟通了。偶尔见过几次,能感觉到他的状态是非常积极的,和转岗之前完全不一样。
如果用木桶理论来解释A同事的发展,好像提升他的短板更加有利于他的个人发展,如果没有发生在公共场合和同事互撕的情况,如果他能考虑下公共场合解决私人恩怨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是不是他的升职是顺水推舟的事呢?我想聪明的你看到这也会说个“未必”吧!
的确,首先A同事并不是一个刚入职的的应届毕业生,他是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曾经一直在一个管理风格很牛的公司待了10多年,这样的职场中人,改变为人处世风格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即便他自己意识到了,痛下决心要改,那这个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其次,除了改变之外,我们还可以说那就克制呗,或者是隐藏,尽可能的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当大海表面平静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海底深处的波涛汹涌哪天会冲破天际,造成更大的损伤。看起来克服短板并不能有效地实现他的个人发展。
后来A同事换了赛道,选择了公司地位最高,资源最多的销售职能,而且新的领导很欣赏他,表面看是降级了,但实则找到了他的主场。他现在几乎每天都在出差,但听到他的抱怨越来越少了,我想他是在这个主场中找到了属于他的成就感,他的领导也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在这个新的领域里他会做得如鱼得水。 好像就目前为止,发挥他的“长板”优势看起来会更有利一些。
所以自木桶原理问世以来,很多组织、个人都会在思考自己的短板,在短板上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希望自己的木桶能装足够多的水;
马华兴老师在书中说到:2010年,有人就提出了木桶原理已经破产,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长板原理,因为现在的职场不需要无所不能的人,很多事情都可以外包,找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如此,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古典老师的生涯三阶段论:
古典老师的生涯三阶段论:
大部分人(还是会有一些特殊人群的哦)的职业发展通常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
A 生存期:刚开始大学刚毕业,我们需要找份工作养活自己,这个时期通常我们还不具备职场所需的技能,随着自己做的事越来越多,能力的提升带来的个人价值的提升;当职业收益满足了自己生存的需求,就进入了发展期;
B发展期:我们考虑的因素更多的就是如何拓展自己,而不是简单的满足生存就够了,在这个时期我们会考虑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发展一些兴趣爱好,但这些兴趣爱好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带来职业收益,等到我们的智力,体力无法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职业收益,而此时能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兴趣爱好已经足够精进到满足生存需求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自我实现期
C自我实现期:在此阶段,我们就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同时又能有不错的职业收益。
其实不管是发挥“长板”,还是弥补“短板”,还是加固“桶底”,我们一定是有个前提,就是你需要先确定下自己在哪个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选择才会更加适合个人发展。
生存期的你,刚踏入社会,此时你还不是个“桶”。那就需要“造桶”,你最先开始着手的会是什么呢,一定是桶底,就是所谓的“必须达标的能力”,因为如果木桶的桶底是漏的,无论如何摆放它,它都不会存水的。
马老师的“必须达标的能力”如下:
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用语言和文字陈述事件,表达观点;
关系站位:了解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清楚知道自己和上司、同事的关系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情绪表达:能够接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坏情绪影响工作;
确定目标: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制定计划:能根据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基础执行:能遵照计划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结构思维:能用结构化的思维,将相对复杂的工作任务切分成相对简单的小任务;
情景适应: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并能迅速调整自己,适应情境。
我想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桶底造好之后,你应该能成功地进入下一个时期了。
发展期的你,此时已经在职场中有好几年了,需要考虑如何成为公司的核心员工,也就是需要考虑发挥自己的优势,不管在原单位还是跳槽,企业更看重候选人的“长板”,只有优势才能赋予你价值,吸引企业的目光,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事实上,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有明显的“短板”,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凭借自己的“长板”获得成功。我的A同事其实就是在这个时期,他所选择的策略,就是找到他的主场,发挥他的优势。如果他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会觉得这个策略是最佳选择,但如果他继续往前走,走到下一个阶段,就真的需要新的选择了。
自我实现期的你,已经在开始自己的事业了,要么是职业经理人,要么就是创业老板,此刻就会需要你的战略思维,需要长板短板搭配组合,成为一个能力集合,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比如财务知识欠缺,如果自己一点都不明白,你敢全盘交付给别人来做么。所以对于我的A同事,如果将来他进入了这个时期,我的建议就是他需要站的更高,扩大自己的社交接纳度,这样才会让他带出更好的团队或者吸纳到更多有志之士成就他的事业。
我非常赞同马老师的对于木桶理论的新的结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从生涯三阶段做了一个区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