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今日在群里看到一位小伙伴给大家分享了笑来老师的文章——如何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非常感谢他!文章篇幅较长,逻辑性很强,强大到以我的智商读此文,竟然有好多地方一知半解,甚至看不懂。通读完整篇文章(没有一字不差阅读),发现前面的内容已然忘掉了一半。这样的读书效率,可圈可点。其实另一方面老师是在指导我们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从5大方面讲述。那么我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或者用我自己的理解认知重现,顺便将这篇文章好好吸收,从多维角度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以及写作能力。
难免会断章取义,见谅!
1.多写、多写、多写
既然有想法开始写作,那麻烦请你立马行动。光想没用!从写日记、流水账开始,一天写一点,从少到多,由慢变快。你看,这就是老师所说,写作完全可以快速入门。至于写的水平怎么样,那就需要参照第二点了。
2.文章的质量参考受众属性
我们大部分人会有种错觉。看别人的文章时,我们好像很自然地知道那篇文章的质量高低。可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摆在眼前,我们好像瞬间智商就不够用了。自己写得到底好不好呢?还是由别人来评判吧。
活动第二周时,群主说她会把每个小伙伴的复盘看一遍,然后做出相应的评价。不得不佩服她的能力,为人们服务的党员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是我,我绝对不会评价别人的文章(不是不想是真的不知写什么),只会感觉人家写得好不好,至于具体的好与差,说不出个所以然。
自从群里第三周开启相互点评的模式后,我的文章荣幸地被小伙伴“审阅”并点评。其实一开始我比较担心自己写的内容很垃圾,万一人家没把我的文章当回事儿,或者利他性不够强,会不会向我吐槽?要知道我可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哇!毕竟自己写的文章是第一次被别人评价呢。当我小心翼翼发出去后,期待中带着些许焦虑,当小伙伴在群里@我后,我的心情复杂又激动,既想看到评论又不敢点开。幸运的是,小伙伴给了我十分中肯的建议以及更多的鼓励。记得那时的我对着手机笑了很长时间,傻傻的。随后,我在评论他的文章时,也自带鼓励功效,正能量满满,互相给予支持,继续前进。
慢慢地,我也会评价小伙伴的文章了,而且能抓住核心。小伙伴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我会直接指出来(以前怕伤到他人心),要求他改正。现在我终于体会到当你不知写什么的时候,想到什么写什么,写的过程中便产生灵感了。
在进入点评模式后,群主强调要求文章需要有利他性。一开始我不太能接受,为什么?仔细想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写不出利他性的文章啊!因为平时写的玩意儿纯属自嗨,根本不会考虑写出来给别人看。写不出来就怪别人,给自己找台阶下,真得没有必要,小伙伴看你的文章需要时间,同时也需要思考,如果你写的东西毫无利他性,那么即便他看了,想给你评价却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还有的小伙伴是复制别人的文章发表,我记得有次是我评价他的文章。其实我看完就知道他的文章并不是自己所写,因为我也看过同样的内容。当时没有点破,仅仅给了个建议让他结合自己的例子写,这样更容易理解,更贴切。
那么,我写文章呢,要求有针对性,让他们看了觉得真有用。因为写作是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表达。如果自己写的内容只能自己看,那就留给自己看好了。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
3.尝试有逻辑、有层次
如果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写什么,那别人看的时候也要跟着你的思维乱飞,最后读完了可能啥都没记住,还得再返回去看。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别人可能摘取其中一部分内容给出一个简单的评价。你不认真,凭什么要求别人对你认真?多为别人考虑一下吧,因为这也暗示着你在提升自己的认知,不是吗?一举两得。
另外,小标题我用了“尝试”二字,考虑到大部分人可能一开始写文章做不到有逻辑地表达,所以慢慢来,先从标1、2、3点开始做起,当你做得够多时,你会发现自己的逻辑有些痕迹,并且会刻意去标数字。你的觉悟就在这一刻出现,非常棒!
以上三点我只是思考了笑来老师的第一点和第二点的(1),至少还有一半的内容没有表达出来,明日继续。貌似明日该复盘了哈!那下次写,好文章一定要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