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孩子入睡,我开启抱怨式地交流模式,对孩子说:“乐莹,你知道妈妈为什么现在不拥抱你,也很少说爱你了吗?”现在想来,这虽是真实的感受,但对孩子杀伤力挺大的吧!她可能感觉不到爸妈的爱了。她回答说:“因为我长大了!”哎,现在听来挺伤心的,居然因为孩子长大而感受不到爱了。我真心地说,“不是的,是因为你长那么大,也不懂为父母分担一点事情,盛饭都不愿意,内裤都要妈妈帮你洗,我今天看一个四岁小孩都可以帮妈妈洗内衣了。”她想要辩解什么,想要拥抱,我拒绝然后离开了,她连声叫唤,我粗暴打断。
我不是不知道无条件的爱,而是她真的太懒,太没有毅力,不懂分担,不体贴父母,所以难免让人伤心,爱都爱不起来啊!我今晚之所以对这个事情耿耿于怀,是因为与优秀对比产生心理的落差,造成心理的压力。
今天一个同事讲起她只有六岁的女儿,说她怎么孝顺啦,怎么独立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能帮父母做事。想想我的孩子,衣服时常还妈妈找,头发妈妈扎,内裤妈妈洗,心里有焦虑啊!想着我的孩子怎么没有那样呢?当然,也觉得这中间产生的原因,我没有好好培养啊!我没有耐心没有方法培养啊!我看到,成功培养孩子的父母都是用欣赏鼓励的,越鼓励越肯干,而失败的父母都是用喋喋不休、责怪抱怨甚至打骂的方式,结果孩子越责骂越懒惰。
我不是不知道孩子也有优点,还是很大的优点,比如孩子从来主动做作业,做事很专注,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能够主动自觉学习,做事有勇气,也爱阅读,这是很多家长羡慕的吧!但是,我也很关注她极大的缺点,比如缺乏毅力,不做家务(除了家务作业),总是逃避自己的事情。当然这跟我心软帮忙有关,就是那种一边帮忙一边抱怨家长的典型。
专家说,在别人面前不要揭孩子的短处,反而要多说孩子的长处。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外人面前,面对那么多优秀的同事家长,我也没什么好炫耀孩子的,当然也没有必要批评孩子的。
专家还说,我们看到什么,专注什么,事实就是什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就会成为具有那些优点的人。这个非常好理解,也非常正确,比如我一直重视孩子学习的独立性与专注性,总有意培养。一旦发现孩子学习更独立了、更专注更有自制力了,就立刻肯定表扬她。可见,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其实反映我们的价值取向——什么对我们是重要的。
在学习上,我是善于培养的,那么在家务活上,为什么就不成功了呢?不是我不重视、不希望孩子能独立、能分担家务、爱做家务,而是方法不当,孩子小时不做家务,我会道德教育,孩子长大了,我也会唠叨、抱怨。极少开心地、鼓励地、请求地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
以后怎么做呢?比较是最不应该的,因为比较是拿孩子的最大缺点与另一个孩子的最大优点进行比较,怎么具有可比性?事实也说明,这种比较是伤害孩子的,也是不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那么,要立足自己的孩子,采取鼓励、表扬、请求地方式引导孩子做家务,还不要忘记一如既往地爱孩子,表达爱与表达期望(他们可以不矛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