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不为别的,只为致敬。
第一次正式接触电影,是七年前在影院,和方圆姐姐看《杜拉拉升职记》,记得当时高二的我们都是充满热血的青年,向往着美和未来。所以看到杜拉拉,便幻想着未来自己的人生,要工作顺利,要爱情美满,要像她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后来我们激动了两天,便又回往常的生活。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种叫做商业片的电影涌入影院。或是美国大片的拯救世界,或是当红小星的客串露脸,更多的是男女青年的卿卿我我,最后一定有个玛丽苏的结局(好吧,这都是我的最爱)。
我对这些电影无感,甚至喜欢,也觉得这就是电影的模样,用金钱换取一时的快乐,饭后的谈资,也不足为奇。本来就是娱乐的方式,又何必斤斤计较。
直到我看了《百鸟朝凤》,才发现有种电影,不为了金钱,只是为了致敬过去。
故事的一开始,熟悉的土路,熟悉的蓝褂子,和红瓦房。还有陕西秦川的乡音。
故事的主角,是天河镇有名的唢呐匠-焦三爷,天鸣的爸爸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让天鸣拜师学艺,天鸣并不是天赋极高的孩子,却善良,老实,勤勤恳恳,师傅收他为徒,并在最后把百鸟朝凤教授给他。
百鸟朝凤是什么?在上世纪的婚丧嫁娶中,唢呐班子的大小可以反映主人的声望,普通人家请四台,好些的请八台,最好的就是百鸟朝凤了。用焦师傅的话说,只有极其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起百鸟朝凤。
后来,游天鸣成为了焦家班的接班人,天河镇的唢呐班子也从焦家班变成了游家班。天鸣爸爸很骄傲,整个庄子的人都高兴。但好景不长,人们不爱听唢呐了,在那个闭塞的村庄,西洋乐队似乎更得人心,祖先代代传留下来的技艺,开始被年轻人厌弃。
游家班的唢呐匠接不到活干,纷纷到省城打工,无奈了游天鸣,气坏了焦三爷。来省城不到半年,二师兄的手指不小心被切断,三师兄也在石棉厂得了气管炎。他们,这辈子也不能吹唢呐了。
故事的最后,焦三爷肺癌晚期去世了,天鸣在师傅的坟墓前,吹百鸟朝凤,想起曾经的点滴,想起学艺的春夏秋风,看到焦三爷笑着看他,最后消失在了土路的尽头。
剧终,故事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才是最真实又感人的,事实如此,何必强求。
想来,什么叫作电影呢?是为我们创造一个梦,让我们去追求吗?不然,它似乎应该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或是对历史的怀念,又或,是一种祭奠吧。
电影一个半小时,自己似乎哭了半个小时。有些镜头,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爱哭的我,敏感的我,被父母宠爱的我,又想起了离开我的亲人,一大股回忆扑面而来。
想起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平铺直叙,时光静静流淌。最爱《百鸟朝凤》里的两个镜头,第一个是师徒三人站在河边,四季交替,环境在变,人却没变;还有师傅教天鸣百鸟朝凤的第一天,在门口,屋檐下,晨曦中,我还天真稚嫩,却又一下子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