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年越来越寻常,可能源于生活条件提高了,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好东西越来越生活化,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年味越来越淡了。
犹记得幼小时候的过年,浓得化不开的年味,进了腊月开始着手忙碌准备过年的东西,有句俗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可见过了腊八离过年就又近了一步,在村里,过年的首要大事就是蒸馒头,出门亲戚邻居首先一句话就是啥时候蒸?别小看蒸馒头,可是一项大工程,是要预备过大年吃的馒头,菜包,豆包,糖包,包括贡品之类的,浩浩荡荡好几笼,提前就要确定蒸馒头的日子,等到那天家人齐聚奶奶家,亲戚邻居有空闲的就来帮忙,光大案板就合并三四个,和面的和面,压面的压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零零总总十几个人在案板跟前忙活,爷爷跟大爷负责劈柴烧火,姑父爸爸负责压面,奶奶,姑姑姨大娘跟妈妈就开始蒸,蒸的花样繁多,姑姑喊一声俺这包饺子喽,妈妈附和说俺来擀皮,姨们说那俺蒸馒头吧,奶奶蒸贡品,三个女人一台戏,七八个女人八卦好几台戏,中间不时穿插着笑话,小孩们负责拿着面团玩,稍微年长得孩子负责擀皮,各忙各的,又相互配合,那时候的取暖工具只有蜂窝煤火,一屋子人欢声笑语驱散了冬日的寒冷,离年也更近了一步。
蒸完馒头,就开始赶集,以往三六九才有的集市过了十五后天天集上人挤人,说人挤人一点不夸张,姥姥有一年赶年集,兜里小手绢卷了二百块钱,被挤偷了,等挤过去一摸兜才发现手绢不见了,往回找,只找到手绢在地上,钱不见了,二百元对于那会来说是一比不小的数目,姥姥为此难过好久。小镇不大,集上却啥都有,堪比现在的超市。每个人脸上红通通的,一半是冻得,一半是热情,每天都要出门赶集,即使什么都没买,也要再去逛一圈,用大人的话说就是再不赶集,今年的集就没有了,年集持续到二十九三十就接近尾声了,只有没有挣到钱的小贩还在集上做着最后的坚持,向偶尔匆忙走过的路人经进行叫卖,鞭炮声响起,辞旧迎新,新的一年,浩浩荡荡的年集结束了,新的一年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