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务意识不强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往往认为学生的一些问题等长大后就会自然解决,但上学以后,发现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再想改已经很难了。家长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学生任务意识不强,就像没有听到一样,没有任何动作反应,或者是家长的指令没有威慑力,学生认为即使完成不了后果也不是很严重。
2.生理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握笔姿势不正确,手眼协调能力差
学生处于成长的过程中,神经肌肉发育不充分,手眼协调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行动比较缓慢,学生小肌肉的灵活性直接决定了书写的速度及质量。有的学生做作业“慢”就是因为他们的小肌肉不够灵活,手指过于僵硬;还有的学生手眼协调能力发展不够,在做作业时频繁地抬头和低头,降低了读写的效率;另外书写错误较多,反复地进行修改,也会浪费不少时间。
3.主动退缩
学生遇到不会的题,不知道先绕过去,而是停在那里,继而出现走神或是等待家长来帮助解决问题等现象,如果家长马上来帮助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有问题找家长”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难题就求助,不愿意动脑。
4.视觉扫描间距过短,容易产生疲劳感
观察学生每一次书写时的眼动频率,如果学生每写一两个字,就要看一下课本,或写生字时看一笔写一笔,说明学生视觉间距过窄或短时记忆不良。频繁摆动头,会造成眼累、手累、颈累,作业速度会非常慢。
5.课堂听课效果差
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做作业时就不知道应该怎么下手。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课堂知识为基础是高效率作业的前提,而有的学生图省事,做作业前不先消化和理解所学的内容,作业拿过来就做,这样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一会儿翻翻书、一会儿回忆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一会儿又打电话问别的同学,写作业的速度自然也会慢下来。
6.情绪不佳
放学后学生认为终于可以玩了,在玩得高兴时被家长拉回来写作业,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对作业及学习产生厌烦。另外家长监督太多、作业难度太大或量太多等都会导致作业情绪不佳。
7.学习能力低下
学习能力包括视听觉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学生如果学习能力低下,要想达到老师与家长的要求,就要比同龄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 分享:孩子作业行为的种种不良表现
(一)缺乏计划性
1.作业前不清楚要做哪些作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没有条理。
2.做作业时不知道准备哪些学习用具,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去找。
3.写完一项换另一项时,中间无关动作多,耽误时间。
(二)注意力水平低
1.写作业时存在边写边玩的现象,如玩橡皮、尺子等。
2.作业过程中念念有词,看起来像在思考,其实已经走神。
3.家中任何小动静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侧耳听大人讲话等。
4.时而走动,找各种理由离开座位。
(三)作业能力低下
1.写错了字需要改动,从发现错误到找橡皮擦去再到重写,中间动作多,过程长。
2.没看清题目就急着做,马虎大意,正确率低。
3.题目在草稿纸上算对了或想对了,但写到作业本上又错了。
4.作业过程中经常多一笔少一划,甚至照抄都出错。
5.握笔太紧,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几个字手部就很疲劳。
(四)作业行为习惯不良
1.不会做的先空着,但作业完成后又忘了前面还有没做的。
2.前半部分写得很认真,后半部分却马虎潦草。
3.遇到不会的就问身边的大人,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不能持续集中。
4.写完后立即把检查的工作交给家长,没有独立检查作业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