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看师弟的《大学语文》选修教材,在目录处看到一个有趣的名字——许嵩,我当时有些诧异,许嵩?该不会是同名吧?
于是我便翻到那一页,看到第一行“关外野店 烟火绝 客怎眠”时,我便确定了——是的没错,就是那个许嵩。没想到当初这首被我循环无数遍的《千百度》,居然入选了大学教材。想想还真让人惊喜,这也使我重新审视起许嵩这个人来。
第一次听许嵩的歌,是在上初一的时候。
那时翻了前排女生MP3里的歌单,发现大部分都是许嵩的歌,好奇之下听了首《星座书上》,当时觉得还不错,于是便找了其他来听,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痴迷许嵩痴迷到什么程度呢?上课时,老师讲“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我想到的是“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庐州月);读到“揽二乔于东南兮”时,我想到的是“还笑那曹操贪慕着小乔”(如果当时);写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时,我想到的是“行也苦 亡也苦 青史总让人无奈”(拆东墙)
我妈总是这样说我:“把你背歌词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何愁考不到全班前十。”
然而处于青春期的我并没有多少心思花在学习上,后来也是临阵磨枪,才考到一所中等偏上的高中。
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里,我看到这样一条评论:我们不能因为长大就去刻意鄙视曾经的美好,为了表明自己的长大而否定。
想想的确是这样的。刚上高一那会,宿舍几个人谈起自己喜欢的歌手,大多数是周杰伦,林俊杰,陈奕迅等耳熟能详的歌手,潮一点的人会说霉霉,艾薇儿等。当我的上铺小A说他喜欢许嵩时,我当时很惊喜,但周围人随即对小A投来白眼:“都什么年代了,还听许嵩?”
我原本是想接话,说自己也喜欢许嵩的。鬼使神差之下居然出声附和他们,“是啊,现在哪还有人听许嵩的歌啊。”
过后我便将许嵩的歌全都删掉,换上了林俊杰和周杰伦的歌,并且标榜自己是他们的多年粉丝。仿佛听他们的歌,自己就变成熟了一样。
后来我们去KTV,不知道是谁点了首《灰色头像》,当伴奏起来时大家都愣了几秒,我起身想去切歌,但传来一句,“别切啊,好久没唱许嵩的歌了。”声音来自当初嘲讽小A的其中一个人。说着便唱起来,其他人也一起哼起来,在此之前,大家都是各唱各的。
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就是这位曾经被人嘲讽落伍的歌手的歌。
上初中时经常和同桌争论许嵩和周杰伦谁高谁低,后来还差点打起来。现在回头看,觉得自己当时的行为非常可笑。艺术本没有高低之分,有人喜欢阳春白雪,喜欢下里巴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又何必把音乐分成三六九等呢?难不成会因为自己听的是周杰伦,别人听的是许嵩,自己就会高人一等嘛?抱有这样想法的人,真的很幼稚。
我又听回了许嵩的歌,不是因为怀旧,也不是因为现在的流行音乐不好,更像是和曾经的自己达成和解,重新接纳自己非主流的那一面。无论好坏,那都是自己不可磨灭的一面。毕竟,谁的青春不曾非主流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