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媒体批豆瓣、猫眼的事件,沸沸扬扬。我朋友圈里多是互联网文艺人士,要么感慨:豆瓣,一个小清新app十年没火起来,却因一纸评论灭火了。要么就是,被“人民”开头的官媒一会“恶评伤害中国电影产业”,一会“中国电影要容得下一星度量”的对立论点给绕蒙圈了。
呜呼哀哉!豆瓣、猫眼两家产品机制改动事小,我朝平民独立思考事大!
我很伤心。因为,作为一个热爱电影、喜欢写影评的普通观众,在这事件的全过程里,我觉得我的智商完全被判为0。有人以为,我们现在生活好了,有闲心了,每天吃饱喝足,选择是否去看一部电影,取决于评分。一部电影的票房,也取决于评分。一部电影的好与坏,更是取决于评分。
Excuse me??评分算个毛线球??观众也是会动脑子的噻!
1、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观众看不看一个片子,取决于影评人的评分。
首先,我是一个爱看电影的人。并且,我喜好在各种网站发布影评,我也曾参加各种看片会——但是,这都并没有什么卵意义。
很简单,我妈就不会听我的一面之词,决定看不看一部电影,因为她和我的品味完全不同。
看电影这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选择相信谁的权利。不是所有观众,都会因为影评人的一句两句话、去选择看还是不看一部片子。
如果将影评人的评分与观众的决策划等号,这未免也太高估影评人、低估观众的智商了。
2、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评分和票房有直接关系。
承认,《摆渡人》和《长城》等几部片子,评分确实挺低。那么,评分低是票房低的直接原因吗?
我们不比小成本制作的小而美的片子,我们就对标同样是大制作、豪华明星阵容的《富春山居图》。当年,《富春山居图》一出,观众高呼“史上第一烂片”。从上映起,评分就低入谷底。连我认识的一个影评人(所谓被花钱刷好评的人)都宁可退钱给片方,也不忍心打高分——因为怕被人骂。基本本片上线之后,就没超过4分。我刚刚去看了豆瓣评分,仍是低到没朋友的2.9分。
然鹅,当年,《富春山居图》因为评分低而票房低了吗?
并没有。哪怕现在搜索“富春山居图票房”的关键词,都是关于烂片票房奇迹的新闻。
因此,并不是评分低就会导致低票房,何以将《长城》《摆渡人》两片的票房不尽如人意的锅,让电影评分来背?
另外,我还想说,在我等吃瓜群众看来,这几部片子的票房根本不低好么!贺岁档,这么多国产大片一起上,选一部看看就不错了。我们忙着呢,想让我们都看,就错开档期。还要啥自行车?
3、恶评不仅伤害国产电影,伤害的是全世界的电影;
观众对国产片有判断力,对全世界的片子亦有判断力
事件一出,有人说,猫眼专业评分功能下线了。也有传言称,“豆瓣拟出台国产电影保护制度:禁止观众随意打分”。我就更是呵呵了,我期许一个尊重用户的app,不会有这样的产品决策。
原因有二:
首先,所有人,都有评价一部片子与不评价一部片子的权利。
举例:我有选举权,我可以选择不选,但是你不让我选,那就是不行。
同理:我有评价一部片子的权利,我可以不评,但是你不让我评,那就是不行。
同理:我是影评人,我有评价一部片子的权利。我不是影评人,也有评价一部片子的权利。
第二,这件事,KOL收钱刷评有错,但是和电影是不是国产的没半毛钱关系。
影评人收钱刷差评,我也看不下去。但是,退一万步讲,就算影评人收钱,那也不会由片子的产地而决定,肯定因为钱的多少好么。如果因为被售卖而刷恶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有概率伤害每一个国家的电影,单拎恶评伤害“国产电影”说事儿,则是以偏概全。
而作为吃瓜群众,我还想说——观众的判断力,不会因为片子由哪国出品而改变。观众对于国产片有判断力、那么对海外片就亦有判断力。说观众因为国产评分低,就不会看国产电影,这种将国产片和海外片区隔开来讲事儿的说法,亦是无视了观众的智商。
曾几何时,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单一,基本是“媒体-受众”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报纸、电视上的社评就决定了舆论走向和观点立场。
而现在,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让传播模式有了“多-多”的机会,这本就是社会的进步。
应运而生的,微信公众号兴起,让每个人都有了自我的品牌。而后,各大平台追逐而上,百家号、UC号、头条号、企鹅号,无不在为广开言路而各司其职。岂有逆历史潮流而上,阻塞言路的道理?
所以,我建议担心评分和票房关系的人,还是洗洗睡吧。
下一步困扰应是,如何面对大量冗余的信息,进行有效筛选,获得精准的信息。这是以今日头条为首的一众技术导向的公司在解决的事情——技术筛选V.S.人工筛选哪个更精良。而这,是技术和大众之间的矛盾,而不是KOL与大众之间的矛盾啊。
作者/@万勇气 :曾任职新浪微博,见证社会化媒体最辉煌的时代。曾辞职去读研,是一枚任性的传播学女硕士。现做一款95后app,每天刷新世界观。公众号勇气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