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带孩子们去了新区公园,畅享亲子时光,可是在高桥那停止返回了,答应孩子们今天去爬山。
今日,天公依旧作美,晴空万里,似在召唤着我们继续探索户外的精彩。这不,放学后,我便带着孩子们奔赴何山,去完成昨日未竟的登山之旅。
何山在长江路繁华商圈上,海拔只有63.8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古时曾有仙鹤栖息于此,是一方山水灵秀的福地,故而何山最初被叫做“鹤阜山”,仙鹤正是中国道教中羽化登仙的使者。今何山西南有鹤阜山路,当与此有关。可能为了应景,景区内建了造型各异都和鹤有关的小亭:归鹤亭、放鹤亭等。
电动车10分钟就到,刚踏入何山,一大片茂密的竹林映入眼帘。修长的竹子直插云霄,枝叶交错,将天空切割成细碎的光影。漫步其间,四周静谧得只剩竹叶沙沙作响,仿佛世间的喧嚣都被这层层叠叠的绿意隔绝在外,我们瞬间沉浸在这纯粹的绿色世界里,身心的疲惫与纷扰悄然褪去,只余宁静与放松之感。
沿着蜿蜒的石阶徐徐而上,不多时,便来到一处平台。平台上安置着健身器材,想来是供游人休憩锻炼所用。旁边的孔雀笼却略显落寞,笼中的孔雀无精打采,尾巴也不见往日绚丽的色彩,少了几分灵动与惊艳,引得孩子们一阵惋惜。紧邻着的“小解放军”景观倒是趣味十足,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跑去拍照,稚嫩的脸庞上满是憧憬,仿佛自己也化身成了英勇的小战士。
沿着山径小路石级而上,“何山蕴秀”牌坊伫立在山腰。其后便是庄严肃穆的枫桥烈士陵园,敬意油然而生,我们放缓脚步,轻轻走过,不忍惊扰这片英烈安息之地。
继续沿着山路攀登,山间不时闪现一座座凉亭,颇为奇妙的是,好多亭子名字都带着“鹤”字。这些凉亭像是岁月的守望者,默默伫立,为过往旅人遮风挡雨,每一座都承载着或深或浅的故事。一路攀登,虽气喘吁吁,却也满心期待。
终于,山顶在望,何山道院静静隐匿于山间。它古朴的建筑散发着历史的韵味,朱红的门窗、青灰的瓦檐,黄色的围墙,在绿树的映衬下愈发显得神秘深邃。走进其中,香烟袅袅,梵音阵阵,让人不禁沉浸于这浓厚的宗教氛围,去探寻那深藏的精神底蕴。
明初,何山山顶是有个叫“何山庵”的小庙,为纪念元吴王张士诚。明万历二年(1574年)寺僧朗然把小庙扩建,改名为孝隐庵,后又复名为何山庙,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拆除。1997年改为张王庙,现在为何山道院。门票5元,道院沿着中轴线排列,从低到高,从东向西,依次为山门(灵观殿)、张皇殿、玉皇殿,中轴线两侧为慈航殿(观音殿)、财神殿。此时已大门紧闭,我们在旁边绕了一圈。
听闻何山有路可通往新区公园,本想尝试一番别样的下山路线,可沿途岔路纷繁复杂,犹如迷宫一般,又没找到通高桥的路,无奈之下,又只得原路折返。虽有些许遗憾,但今日何山之行,与竹林低语、同历史擦肩、向宗教探秘,已然收获满满。这一方山水,既有自然馈赠的清幽,又有岁月沉淀的厚重,相信下次再来,定能解锁更多未知的美好,续写与何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