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143》
今天是己亥年庚午月丙申日,五月廿六,2019年6月28日星期五。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船山讲解说,《四书章句》中,同样是"用中",朱子对大舜和颜回的措辞却有很大差别:对于舜,只用了一个"行之至",("至"字稍欠妥贴,似乎只在个人的修身层面上说,没有涉及到天下。)意思是说,舜行道而道因此而得以流行。对于颜回,却分成三类加以说明,特别是在"择乎中庸"上面加上了"真知"一层。对此,船山有不同的认识,两点理由:一,除了孔子的话本身以外,还要留意《中庸》引用孔子之说的意图,显然,子思的侧重点是"只重行"。二,孔子说颜回的"择乎中庸"(择是辨别的意思,属于理论范畴),针对那些把"我知道"挂在嘴边的人,由此可见,不需要添加一个"真知"在上面。跟大舜一样,直指"行"的实践范畴即可。
这里涉及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应如何处理的问题。黑格尔对此的论述为:真理绝不是静观的对象,而在每个人的实践中。既然真理不是物,人也不是被决定的,如何不是你中有我?第二层面,除了人的实践创造,确乎又有仅仅是"发现"的一面。所以,真理的这种双重性,使得实践活动和认知能力融于一身。
船山继续讲解说,"弗失之矣",是独立的一层意思,不仅仅是"拳拳服膺"顺带强调的话。"弗失"就是"默而识之"的"识"字(识,读音志,记住的意思),既然是切身的行道心得,那么,这些都如家珍一般,了了识念,使自己以之立教,就不会产生恍惚臆测、不显不实的毛病。
这里的重点在于,颜回去世的早,四十二岁去世,世人并没见过他明道立教的功业,立德立功立言,都没有展开,却和大舜的地位一致,我们了解颜回是通过孔子,失去颜回时,孔子发出"丧予"之叹,由此可见,孔子绝不会仅取颜回的自明而已。
修身只在方法上涉及个人:强调内求于己。而在总体上,修身绝不默许"绝对的精致的一己主义者"。也就是说,只有涵融人群大众的修身方其为修身。无论从"天命之谓性"的存在论层面,还是"行道济世"的目的论层面,都不能离开人群大众而空谈修身。
明天学习朱子的第九章。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