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刚才猫在家里发出求救的声音……”躺在床上黎献拿起身边的手机,给小女儿打电话,眼睛盯着靠在阳台门前蹲在地面上的猫。
“你看门开着没有?是不是要去阳台上大小便?”女儿接了电话第一时间回复妈妈。逾期温柔平和。
“门照例开着,关键是猫身上白色的毛一捋一捋地隆起。”妈妈笑着与女儿说话,并一直盯着来回蹦来蹦去的小猫。
这是一只杂交猫,全身毛发雪白,中长直毛,那白色看起来有点耀眼,同时给人毛茸茸暖暖的感觉。特别是寒冷的冬天,小女儿下班回家不由自主地抱起这只可爱的小男猫。
“这会儿玩地挺好的,跳上床,又蹦到地板,接着又串上花架子……”妈妈转过了话茬,怕女儿担心猫的健康:
“猫又拿一根树叶梗,像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在空中舞动,变换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前扑、侧躺、两只前爪不停的挥着树叶梗,熟练掌握动作,轻巧敏捷,好像是在锻炼自己的技能。”黎献认真地给女儿描述猫现在的状况。
猫是不是听到了她们母女的对话,也显得格外的活跃呢?
“小猫是不是想妈妈了?”女儿平时称小猫是自己的娃娃,她没有半点羞愧的感觉,托口而出。
“那也有可能。”黎献接上小女儿的话茬,继续说,“今天你陪你的同学考试已经一天,明天她去考试,你先回来,看看毛咋样?”妈妈征求女儿的意见,同时让她回家,毕竟女儿也要参加考试,进行考试前的备考,这是情理之中,刻不容缓的事。
“妈妈,你不是说结伴出门,回来不能少一个人吗?”女儿平和地把妈妈平时和他人友善相处模式的观点抛出来。
“你和同学商量一下,这是我的建议。”妈妈避免了尴尬,同时也给出她们之间相互尊重的原则。
母女之间简简单单的对话,表达了各自的需求,女儿并不像以前给妈妈贴标签“双重人格”。女儿停止以前的大吼大叫,会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化是一切在变化。
黎献有时感觉到猫有灵性的,如同小孩儿一般,有时还会撒娇,俏皮淘气又可爱。
猫听到电梯响声,他赶快地跑到门口,迎接家人的回来。他用四只小爪子紧紧抱家人的腿,发出喵喵喵地叫声,如同小娃在喊大人一样的亲昵。
家人感受到:猫是不是饿了,或者渴了?
“不是的。有喝有吃。”家人急急忙忙从门口到阳台专程确认一下,一个猫碗既有猫食,另外一个又有水。
还有更淘神的就是猫用猫爪紧紧地抓住黎老师的衣角。这小猫崽店起脚从地面攀爬起来,使出全身的力气站起来才够着衣角。
小猫从11月3日被领回家。和家人已经有感情了。
小女儿打算领小猫的时候,家人极力地反对:家人与小狗、小猫没有缘分。
记得在小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黎献从狗市场买了一只宠物狗,花费300块钱。
养了三四个月,小狗全身的毛脱了一层,在断断续续长新毛的过程中狗无疾而终……
怪可怜的小狗狗!
当时小女儿失声痛哭,她把小狗埋到人们不经常去的房子后院子里一个角落,只有她和小伙伴知道此处。 小伙伴们堆起一个小小的土堆,放上了他们采摘的小花。表示深深的哀悼。
猫初到她家,女儿让猫叫她的妈妈为奶奶,他的爸爸叫爷爷。可她爸爸直接劈头盖脸一句:哪有与牲畜排辈分的?人岂不成了牲畜?
打那以后,女儿只称猫叫她妈妈,她叫猫儿子。他们相互的爱称约定俗成而已。
鲜活爱称呼,贴心呵护彼此是女儿和猫相处亲情模式。
再说猫不仅是有灵性的动物,而且有治愈性。
小女儿在下班之后经常要给猫打扫卫生。猫大小便后,她及时清理,丝毫没有嫌弃的表情或者怨言。
小女儿给猫打防疫针特别重视,板上钉钉的事,她一点也不马虎。
养猫锻炼了小女儿的自律性,同时提升了她管理能力,让她不仅有担当,而且有责任感。
“儿子,你在家多好,妈妈要外出赚钱,买好吃的给你,挺羡慕你,猫蛋蛋,我家的宝贝……”女儿一边换衣服,一边对毛宝宝抚慰,蹲在地上的猫双眼盯着小女儿,认真聆听妈妈的讲话。这是讲道理的废话,猫蛋蛋似乎可以听得懂。要不然它蹲在那一动不动,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她。
女儿站在她应该承担责任的位置上对猫说话是不是转换身份,情之有理,位置替换,犹如家长给孩子灌输心灵鸡汤,娓娓道来,这是孩子第一次站在大人角度出发心声,疗愈曾经她当孩子时她任性及蛮不讲理。
这是小女儿释放她自己情绪和压力的出口。 所以猫对人是有治愈性的。
黎献爱屋及乌,她以另一种方式爱着女儿。她们同时爱上猫。但是更为客观的变化就是小女儿与妈妈用另一种方式能够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一切的变化缘于她们的养猫,还是黎献六七年前学习心理学变化的影响呢?
两个因素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