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魏武侯去世,因生前没有立后,在他死后的一段时间里,造成了儿子互争王位,国家大乱的局面。局外人怎么看待魏国此时的局面?是否乘乱削弱了魏国的实力?我们在这篇故事中,看看韩、赵两个水货君主是怎么做的。
自译部分
因魏武侯去世前不立后,产生了儿子互争王位的问题,导致魏国大乱。魏大夫王错见局势不利,便投奔韩国。公孙颀分析了局势后,对韩懿侯说:“魏国大乱,乘此机会可一举吞并。”韩懿侯也觉得时机来到,便联合赵成侯举兵讨伐魏国。韩、赵联军与魏军战于浊泽,大败魏军,于是乘胜围困魏国都城。
围困期间,赵成侯对韩懿侯说:“杀了魏罃,拥立公中缓,逼迫其割地,然后退兵,实乃咱们两国之大利。”韩懿侯听了赵成侯的建议,思付一番,回应说:“不是好的建议。杀了魏君,不合规矩(暴行)。割地而退,又显的咱们贪婪。不如削弱他的实力,将魏国领土一分为二,这样,他将不强于宋、卫两国,也成为不了我们的隐患。”
最终,赵成侯没有听从韩懿侯建议。韩懿侯见赵成侯不买账,也很不高兴,帅兵乘夜离去。赵成侯见韩国军马离开,也便离去。这样,魏国的危险终于解除。
魏国国内,还未等魏都军民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魏罃先下手,将公中缓杀死,登上王座。史称魏惠王。
司马光评价:魏惠王之所以未被韩、赵联军杀死,魏国也未被分裂的原因,是韩、赵两国意见不统一,尿不到一壶。若两国君主诚心合作,听取任意一方意见,魏国必然没有好下场。所以老话常说:“君子去世,没有选定继承人的话,他的国家一定会灭亡。”
读书笔记
1、魏国大乱,大夫出逃,魏武侯去世就留下这么一个烂摊子。诚如司马光所说,一个集团,领导人去世,未及早确立后继者,就会给这个集团埋下隐患。大如国家,小到家族,总是如此。群龙无首,各种派别就会浮出水面争权夺利。也侧面说明,一个国家、集团的统治管理,需要一个强势的,或者能权衡各方利益的领导人。
2、韩、赵两国的战争过家家游戏。围困魏国,眼看就能瓜分胜利的果实,竟然因意见不统一如鸟兽散,看不上这块骨头?难道已经觉得在浊泽大败魏军,目的已经达到?真真不能理解两家的脑回路。也许魏国偷偷外交了韩国,在后期,魏军也确实多次攻打赵国。韩军一撤,凭赵军一家,攻占魏都,有一些困难,所以便跟随韩国撤退。从这个方面来讲,确实像晋阳之战,对敌方联军的瓦解就是自己的胜利。
3、赵侯和韩侯的性格在对魏国的处置对话中也可见一二。赵侯是比较狠的人,要杀人,要分领土。韩侯,按我理解,是比较尊礼之人,有些自负之人。按他的话讲,是要分裂魏国领土,让其自我瓦解,是有一些比较高端的谋略在里面。也因看不上赵侯的荒唐之举,看不上这个人,擅自离开。
4、魏罃的决绝。在围困战后,魏罃终于痛下决心,杀死他的弟弟,公中缓。但为什么不早一些呢?在父王去世后立刻发动杀伐计划不好么?从这里便能推论魏罃不是一个狠人,不是一名称职的君主,有些优柔寡断。证明他优柔寡断的更多例子,在后续放走商鞅中,能更好的体现。但是就是这种优柔寡断,放到最后关键时刻才杀死公中缓的行为,让我觉得他有一丝人情味,也许他并不想残害自己的弟弟,只是局势造成吧。
5、魏国的运势。也许这个时期,魏国的运势还没有下落。在这么极端的围困战下,竟能顺利逃脱,天佑魏国吧。国运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在这种战争推演下,我想所有人都会以为魏国完蛋,没想到因为一些小插曲,竟然出现了反转。这么好的国运,最后让魏罃折腾完蛋,有些不甘。
6、再最后看看公中缓是何人。公中缓是魏罃的弟弟,他在史书中的存在,只是一个代号,生平完全没有,是如电视剧中配角中的配角,说明了魏武侯在位时,对两个儿子的培养确实不好。生平的空白,也侧面反映了他其实也并没有怎么兴风作浪,不然就会像郑伯的弟弟共叔段一样,留下一些反叛事迹。
他在资治通鉴里,总共出现两次,一次是与哥哥争王位,一次是被哥哥杀掉,也算是悲剧吧。诚如古人所言“历来皇族无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