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想当年,我们是这样学写作的。
老师在讲台上总结这次作文测验的整体表现,哔里巴拉表扬哪几位学霸如何文从字顺,如何生动形象,最后拿高分。
自己默默在讲台下发出"切,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觉得我写得也还可以啊”、“表扬完了吗,下一个会不会是我?"之类的弹幕。
终于熬过了羡慕嫉妒恨和失望的表扬环节,老师继续讲那个睡觉都能背出来的万能的议论文模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句式的方法。
但讲了再多我的文风也还是: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根源、爱迪生因为自信所以成了电灯大王、在当今社会,我们中学生要养成自信的品质......
在应试命题作文面前,我们下笔的第一个字,就注定死气沉沉。而这,却是大多数人持续最久的写作经历。
我们的写作教育本来就是有缺陷的,所以不要怪自己如今一说到写文,就不知道该往哪想,难得写了一半,憋呀憋,比便秘还难受,最后心满意足地完整写出来了,还被人说是自嗨,没有看的欲望。
从前写作,我们只需要答题,而且必须要答题。如今,我希望你在动笔的那一瞬间,你是兴奋的,甚至是渴望的。
你是仅仅为了想写,而写。
二
关于"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的祖母级问题,作家林清玄的回答成为知乎最高赞。
概括起来就是用情感去写作、有独到的观点、多写有趣味的文章、如能三百莫写三千、要不断不断地去写。
虽然看起来还是有些方向感,但,这与从前中学老师教的,不也是差不多的大道理吗?
我不否认林清玄的回答是作家所需的心法,但它是抽象的,与具体操作还是有一点距离,而且,我们缺的是情感和观点吗?
我们实际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写、就算憋出来了也毫无逻辑、偶尔能写,但无法持续输出、自嗨可以,嗨别人?一点胜算也没有。
下面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以西方文论为基石的写作的底层逻辑以及自评标准。
写作真不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三
很多人写作,一开始找到一个点,根据时间顺序,洋洋洒洒地表达感情。
比如我有个朋友就写过一篇李钟硕见面会的分享,就是按照时间,从开始进场的兴奋,现场的气氛,李钟硕如何跟台上的观众互动,突然不知道要写什么了,就憋出来描写他们如何尖叫,最后一句:超嗨的!真的像做了一场梦!
西方文化史上老炮儿级别的文学家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曾讨论过这样的文风:一切文章永远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但大部分人都乘着一种癫狂的兴致,永远想远离常理去寻找他的文思。(下面双引号的句子均来自这本书)
我不是说这样的嗨文不好,确实有情感,但是不够深度啊,我从开头就能想到结尾,没有让我有思考的价值,我干嘛要花时间看你的文章呢?直接看饭拍视频就好了呀。
我在上大学的西方文论课的时候,听苏格拉底布瓦洛那帮人说了一大堆,实际就在讲两个字:理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写文章最重要一点,是编排。
写得不够吸引人,不是因为你文笔不好,读的书少,而是因为你没用足够的时间来在脑海里像一场演出一样,编排你的文章。
“你心里想得透彻,你的话自然明白,表达意思的词语自然会信手拈来......你们唯一钻研的该是自然人性。”
同样是写见面会的文章,Spenser的《罗永浩,我们再给你十年》的文章编排就符合人性的好奇心了。
从一个吸引注意力的开头就能看出:如果有一天卖掉几百万台几千万台的时候,傻逼都在用我们的手机,你要知道这其实是给你们做的。在昨晚的锤子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深圳春茧体育馆,3个小时的演讲,老罗说出这句话,全程唯一一次哽咽。
文章的中间穿插十年前的自己,看老罗是怎样的心情。再来思考老罗这一路的奋斗说明什么道理,最后拔高自己的见解,让读者产生共鸣。
我们在构思文章的时候,需要先来透过现象看本质,问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来个初定的主题。
再来发散思维,通过深挖,将文章立意升华到一个高度,再想想相关内容,看看有什么句子或是故事能为我们制定的主题服务。
之后思考,如何才能吸引读者把整篇文章读下去?情节要如何布置?金句啥时候出来?叙述够口语化吗?
如果一篇文章经过这样的编排,也肯定差不到哪里去。更何况有那么多的思考,你还担心无话可说吗?
四
人总是贪心的,写了几篇过后,觉得还不错,就会渴望再进步。
“劝你从容地忙着,总不要失掉耐心,还要十遍、二十遍修改你的作品:要不断地润色它,再润色,再润色才对;有时候可以增添,却常要割爱删弃。”
那问题来了,具体该如何修改呢?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私藏的自评模板,供大家参考。
你找一篇你喜欢的大咖的文章,对比自己的文章,问以下问题:
1.若是同一主题,如果我遇到这件事,我是如何构思的,大咖又是如何写的?为什么我就想不到大咖这个角度?
2.既然我没有想到这个角度,那这个角度是如何被想出来的?通过怎样的思维过程引出来的?
3.如果现在让我写大咖这篇文章,这个角度的话,我会怎样来写?
4.再次对比,同角度写作下,我跟大咖的差距是什么?差距中暴露了我什么问题?比如说缺乏故事、缺乏人脉、缺乏形象力、想象力还是故事能力呢?
这样一对比,就不用说迷茫了,每个答案都在告诉你努力的方向。
五
当然,说了这么多,还是会有人因为各种理由,保存了干货,却始终没有动笔。
昨天我在公众号发的一张图片,上面是亦舒的一篇《不是理由》,我想分享其中一段话。
没有时间写作?不不不,更不是理由了,一切都看选择,凡事都排座次,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想得厉害,想得憔悴,一定会做成功。
一位大律师接受访问,记者问他,业务繁忙如何抽空搞音乐?他笑笑答:“要是喜欢,总有时间,譬如说,人家吃饭,我不吃,人家睡觉,我不睡,我作曲,我练习乐器。”
就是那么简单。
人在爱得不够、努力得不够、用心得不够的时候,总喜欢创造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开脱自身,以便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