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浩瀚而深远;父爱有迹,深沉而缠绵。时光无痕,父爱如斯。在这个充满感恩的父亲节,祝全天下的父亲们喜乐相伴,安康永随。
父亲节的仪式感,开启阅读关于父亲的书《何以为父》。本想把书推荐给那位缺席又缺习的宝爸,想想他一定会以“工作太忙,没时间看书”这个美丽借口婉拒,还不如由我这个“清闲”的妈妈代劳吧,既要学习当妈也要学习为父,妈妈也不容易啊!谁让妈妈都是全能的超人呢,谁让我也刚好爱学习呢?只可惜再万能也代替不了父亲的角色。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从古人造字来看,用极简的笔画便呈现出了父亲的主要功能。
甲骨文中的“父”字,是右手持棒的形状。《说文解字》解释为“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意思是父亲即规矩,可以手持棒子对子女实施教戒。这只是“父”字立意的表面意思。精神分析更在乎的是潜在的内容:持棒是为“举”,表示棒子是悬空的,没有落下;如果落下,那就是“击”或者“打”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早已过时不值得推崇了,一个“父亲”不管以什么理由打孩子,都是在以向孩子泄愤的方式掩盖自己的无能,那个棒子本来是应该落在他自己身上的。
作为父亲,新时代赋予他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呢?按照《何以为父》中的观点是,父亲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陪伴在孩子身边。能做到不缺席,是成为一个好父亲最重要的前提。
作为一个好父亲,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好父亲多少带点孩子气。你不用想着非得为孩子做点什么,假如做不了,就陪着孩子一起玩耍。在子女的童年阶段,家里可以设立一个父亲日。父亲每周拿出半天或者一天,什么都不做,只陪着孩子,并且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去游乐园、吃冰激凌、买好看的衣服,通通满足。这个方法,能让父亲和孩子快速黏在一起。
其次,好父亲未必严厉,他往往是温情脉脉的,就像为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的创始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的副组长曾奇峰在这本书的序中所言:“真正健康而美丽的人格,一定是雌雄同体的。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莫过于英气逼人的母亲和温情脉脉的父亲。”
这句话恰恰和好多人认为的父爱如山不太一样。它强调更多的是父亲这个角色中柔软的一面,这应该就是这本书作者所认为的“男子气概”,一种整合了女性化特征的男性气质。
一个男人,要想成为一个不退场的父亲,一个大写的男人,那么他或多或少要看见、整合、接纳那些传统意义上被视为女性特质的品质:联结、爱、共情、悲悯……整合这些特质会让男人成为个非常在场的父亲,也会让男人看见且尊重女性(尤其是自己的伴侣),还能让这个男人充满着因爱和悲悯而自然生成的坚毅性和守护性。
最后,好父亲一定不拧巴。不是说一个人成为父亲之后,就必须得变成某个特定的样子。而是你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又承担了父亲的角色。换句话说,父亲不一定非得严肃,不一定非得扮演大山。说父亲大可不必刻意严厉,不必整天说教。当爹的,不用强行塑造爹味儿。
跟母亲相比,父亲最大的价值在于,他更能提供一个让孩子安全犯错的环境。与其说父爱如山,倒不如说更像地基。他的价值在于,能让孩子踏踏实实地尝试,能尽快走出一次次的失败和逆境。因此,作为父亲,可以多鼓励孩子尝试他们不是很擅长的事,并且陪伴他们在逆境中成长。
最后,借用精神分析师孙平老师的一段话:“父亲们,活下来,活下去。在孩子童年,不死亡,不退场。熬过生活的艰辛,熬过妻子从对你向对孩子的情感转移,熬过孩子对你的亲近和依恋,熬过他们对你的理想化,熬过他们的愤怒,熬过他们的失望,熬过他们把你一会儿视为神和一会儿视为虫的戏剧性起伏。最终在他们心中成为一个普通的却深爱着他们的老男人。你还站在那里,你还在坚韧地存在着,只因为你是一名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