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空和朋友看《蜡笔小新》。这部动画片里,小新经常自己一人垮着篮子去买东西,或者一个人遛狗,一个人做好吃的,看起来十分独立、懂事。朋友每次看到那一幕幕,就透露出羡慕的眼神。原来,她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小新一样让人省心。同时,她还吐槽现在的孩子都太依赖父母了。为此,她和我分享了培养孩子独立的大计划。
《蜡笔小新》其实是一部给大人看的动画片。小新虽然小,但是独自去外面买东西,也只是动画片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现实中,孩子不是越早独立越好,这就好比如“揠苗助长”,终究会适得其反。
孩子早独立,实际是“伪独立”
随着“反溺爱”的各种形式宣传,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们进行“揠苗助长”式的独立训练。新闻上,我们也能看到早独立的孩子,有些孩子还成了网红。不可排除,有些孩子是因为家庭情况不得不承担家庭重任,小小身板做着繁重的家务,照顾着大人。有些孩子则是由父母亲自安排,不得已开始“独立”,但这种独立只是表面的独立,并不是真正的独立,即“伪独立”。
同学的孩子玲玲就是如此。她上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就安排她去寄宿学校住宿,为了孩子能够提前学会独立,因为同学认为“孩子越早独立孩子未来越有希望。”一开始,玲玲并不能适应学校一人自理的生活,生活老师经常打电话给同学“投诉”。同学无计可施,威胁她如果再不能自理就禁止她回家后看动画片。这么一说之后,生活老师果然再也没有打电话来。然而,两个月后,玲玲就闹着不上学了,原因就是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同学只能接回家,安抚了不久才能舒缓孩子厌学的情绪。
像玲玲这样就是“伪独立”,而同学让孩子完成不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任务的行为,就是让孩子过早独立了。虽然说有些孩子能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但每个孩子的承重能力、心理年龄不一样,玲玲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适应就说明寄宿生活的任务不符合她。此外,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让孩子很小的时候进幼儿园,也属于过早让孩子独立的行为。
二、孩子独立并不是逼出来的,而是靠“爱”的滋养
“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焦虑而忘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时刻记得,我们在教育上越焦急越不能教育好孩子。同样的,我们越渴望孩子独立我们越不能逼孩子,因为孩子的独立是靠“爱”来滋养的。
独立的前提是充分的安全感。鲁迅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当然,爱的方式不一样。妈妈为孩子考虑未来提前培训孩子独立,也是爱孩子。但直接把孩子放在寄宿学校,看着孩子摔倒忍着不扶孩子起来等这样方式不对,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
即使孩子在训练后能够自理,能帮助家里承担家务活,那也只是生活独立,并不代表精神能够独立。我朋友从小就被家里人夸听话、独立、自强,可如今长大后的她经常自卑、不安、焦虑,尤其害怕朋友的不理会,因此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良好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独立。有些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理解了父母之后,瞬间充满动力开始自理,学会独立。专业来说,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只有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之后,才能产生对自我实现需求的欲望。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让孩子体会的爱,也让孩子满足了前面的四个需求,孩子便会渴望独立,要求自己独立,以满足自己自我实现需求。
有了肯定的支持和保护,孩子才能真正独立。家长们希望孩子独立是好事,但错在方式,错在时间。我们希望孩子独立,并不能用逼迫的方法,也不能用威胁的方法,更不能把孩子这只“幼鸟”直接扔进森林里,我们应该用教导的方式让孩子独立。有了父母的肯定和支持这样的“爱”,孩子不会觉得父母是冷漠狠心的,更不会硬逞强;有了父母肯定和支持这样的“爱”,孩子不会觉得独立是件苦事,便不会更依赖父母;有了父母肯定和支持这样的“爱”,孩子在生活和精神上都会真正独立起来。
三、平衡爱的重量,让孩子顺其自然地独立起来
前面说到,我们要用“爱”去滋养孩子,使得孩子独立起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平衡这爱呢?怎么不让爱成了溺爱呢?怎么让孩子顺其自然地独立起来呢?接下来,为大家提几点建议:
了解孩子的习性,规划好时间。在做这项之前,我们要戒掉焦虑的情绪。每当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或者看到一些孩子独立新闻的时候而感到焦虑的时候,我们先闭上眼睛、转动眼球,然后集中注意力地想快速安抚自己身心的话,保持10——15秒后,呼气放松。
另外,我们平时要多了解孩子的习性、性格,比如从言语上、做事自觉性上、社交行为上,以及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如果不能形成明确的认知了解,可以通过与他人家孩子性格对比形成了解,或者购买相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
当我们了解后,就根据孩子的特性安排一些孩子能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做。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做事意愿、做事能力来调整一个“最近发展区”。比如2岁孩子可以自己拿奶瓶,3岁孩子可以自己擦鼻涕,4岁孩子可以自己喂自己。再比如,7岁孩子虽然还不能够很好地拖地、扫地,但家里大扫除时他表示要拖地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安排下孩子拖地。
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成为孩子坚实后盾。当孩子在做家长所安排任务的时候,有所沮丧、有所哭闹或者有所其他情绪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遇到困难了。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独立而逼迫或者威胁孩子独立完成某些任务,或者因为是孩子的自己的事总是拒绝帮助孩子。我们适当帮助下孩子,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性格。
如果孩子在与朋友们玩耍时受挫,或者因为上幼儿园受挫了,我们就不要一味地说“你要坚强!”,而是共情孩子,了解事实,告诉孩子解决方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或者与孩子一同解决问题。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坚实的后盾。
培养孩子的精神独立,尊重孩子独立个体。孩子精神独立并不是一两日就能形成的,很多大人都不能做到精神独立。若要培养孩子精神独立,我们就需要循环渐进、潜移默化,这就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断开阔孩子的眼界,多与孩子讨论一些故事、历史、新闻、百科等,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我们平时要尊重孩子独立个体,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想法。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孩子读绘本,或者陪孩子看动画片、读故事书的时候,向孩子说说精神独立的人是怎样的。
俗话说得好:“一口不能吃成大胖子。”孩子还未成年之前,我们都还有时间培养、教育孩子独立。过早的独立,反而伤害了孩子,所形成的伤害还有可能需要孩子用一生去治愈。比起孩子成功的未来,相信父母们更希望孩子一生身心健康、快快乐乐吧!